浅谈中日韩电影产业合作发展之核心竞争力

2014-05-29 01:52:04中国台湾陈靖霖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日韩好莱坞竞争力

■ (中国台湾)陈靖霖

长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传统的东方文化退居一隅。好莱坞足以通过对世界电影产业的控制,使当前阶段的文化劳动力皆为其所用,形成“文化的帝国主义”概念下的“文化劳动的新国际分工”(NICL,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Culture Labour)现象。①东亚电影产业中,目前发展较为引人注目的应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电影产业,如何在长期依附西方电影产业而产生的文化“后殖民”状态中,透过中日韩电影产业的合作,继承和弘扬东方民族的传统文化,摆脱依附状态,并从中寻找中日韩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东亚各国的电影业发展都是一项重要议题。

在上述NICL、文化后殖民主义等现象下,未来中日韩电影产业的合作发展应先反对NICL,并运用后殖民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寻找自我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跳脱当前状态。本文以“反文化劳动的新国际分工”(ANICL)之思考,形容未来中日韩电影产业若于良性合作之健全状态下,可能提升至“ANICL”;甚至推动以中国电影产业为核心之文化劳动的新国际分工。

一、全球化下好莱坞的NICL现象

在探讨中日韩电影产业合作如何迈向ANICL之前,需先了解好莱坞的NICL如何运作。长久以来,好莱坞电影以铺天盖地之势占据世界电影市场,其影片发行收入约六成以上来自国际。②好莱坞之所以受到全球观众欢迎,是由于美国的“文化大熔炉”使其文化产品减少“文化折扣”,好莱坞拥有强势的发行通路③,二次大战后英文成为国际语言,好莱坞在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门均有代表。另外,好莱坞大量吸纳了国外工资低廉,但具有一定水准之技术、语言的人力。这些劳工熟悉好莱坞、商业连接且能提供高水平的工作效率,加上好莱坞善用外国场景及文化,形成所谓的“逃外摄制”,这便演变成NICL现象。

好莱坞以逃外摄制的方式,投资对象国的产业,既可免除该国为阻止利润汇回而设置的外汇退税规定,又可同时取得主体国对“本地”电影的津贴。这种以好莱坞为主体的边陲国家文化劳动分化、劳动过程的全球化,使NICL在世界电影产业中持续运作。借由上述全球本土化的运营模式,加上好莱坞发行端对制片端的垂直控制和发行商间的水平联合,使其成就了今天的霸业。

二、中日韩电影产业之合作发展

随着长期的文化入侵和NICL,各国电影产业逐渐形成好莱坞化的依附现象,但这种情况绝非一成不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电影产业经营模式也越来越有声有色,由国内企业成立了六大电影公司④,并与好莱坞成功合作发行多部影片,中国电影产业正朝着全球电影产业中心区域前进。2012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全年票房达到2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此外,中国国产电影的发展更不断掀起高潮。例如,2011年11月8日上映的中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以3.5亿元的人民币的票房,演绎出全胜同档期好莱坞电影的传奇;2012年12月12日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则以超过12亿元的人民币刷新华语片历史票房纪录,也以3068余万观影人次,超过《变形金刚3》和《阿凡达》,创造中国电影市场观影人次最高纪录。⑤中日韩电影产业渐以中国为核心,并且在相似文化、地缘关系基础上,除各自发展繁荣的电影产业和市场风貌外,亦需促进产业的合作。以中日韩电影产业为主,可视作一个“泛亚洲”电影市场。如此才可能自NICL转变为ANICL,扩展中日韩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中日电影交流

19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同时也带来文化入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因此具有浓厚的日本风格。但新中国成立后,靠苏联政府的帮助及深受好莱坞影响,渐渐形成长春、北京、上海三大电影制片厂,期间与日本电影产业并没有合作。直到1979年中日签订友好条约以后,双方开始进行影视交流。《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等日本电影在中国上映,创造数亿人次的票房。另一方面,日本的动画片影响也迅速扩大。⑥虽然日本透过不同阶段对中国电影产业造成影响,但双方较少有完善的互动。

中日电影的合作关系,进入21世纪前后产生较大转变。从双方工作人员合作转以导演创作为主。借由剧本和导演,使得中日之间文化差异得以天然性地融合,突显了影片的文化多元性优势。双方合拍的商业电影,也经由多次合作而趋于纯熟。

2.中韩电影交流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后,随着《中韩政府文化合作协定》《中韩文化交流计划》等协议的签署,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日渐深入。但目前中国电影对韩国电影输出形成逆差,只有少数的中国电影在韩国放映。这种情形无法继续保持良好合作,两国电影的深度交流需要时间磨合。

目前韩国电影的发展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机制、人才、市场等方面需要加强。韩国在这方面走过的路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来说是前车之鉴,这些问题也可能因为频繁合作而获得改善。像2012年中韩合拍片项目洽谈会的成功举办,多家中韩电影企业共同宣布与中国的7部合拍片计划,这样的合作应更加密切,相信对双方电影产业未来发展,以及在剧本、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多元性整合,会较为有利。

3.中国内地电影产业以香港、台湾为后援的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后,电影产业转以内地为核心,大批工作者与资金涌向中国内地。虽此发展对泛亚洲电影市场的巩固是乐观的,但就香港影片内容层面来说,却带来些负面影响,包括故事题材选择需配合内地资金的喜好,过往严格的审批制度抹杀香港题材丰富性。⑦

经过CEPA与时俱进的增补,中国内地电影政策的逐步开放,也许正是内地与香港影视产业相互扶持的绝佳利基点。香港已具备完善的“制片制度”,在双方影视合作中,也许可将以整合营销为首要之务的制片制度做更好的发挥,弥补内地电影产业既有的不足。

另一方面,台湾的小品电影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台湾电影从1989年至今的电影业主要动力多依靠辅导金的资助,但却没有因为辅导金的助力而走出困境。⑧虽有些小品电影于亚洲地区仍有与某些商业大片竞争的力量,但近年来台湾的卖座影片多为美商博伟、华纳等外商所发行,可以看出于营销人才上的不足。

而与中国内地和其他地区的合资、合拍之商业片,常因投资过于庞大和预期回收有相当距离。有鉴于台湾目前制片制度仍不成熟,就以海峡两岸的电影产业合作而言,若由传统合资、合拍策略,转为以合制、合发(发行)的方式,且题材上仍以颇具创意的小品电影为主。如此除了ECFA之利基点外,题材更多元,也可能形成文化再现的多样性,对提升中日韩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说具有一定作用。

三、结语

借由上述对中日韩电影市场之间合作发展之优劣势分析,可总结出下表,中日韩电影产业走向ANICL前,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中日韩电影产业朝向ANICL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以下就中日韩电影产业于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管理等各项核心竞争力之内涵,作系统性整理。

1.中日韩电影文化的竞争力

中日韩电影产业若要进入ANICL,最初发展阶段,就技术部分,应体现在剧本、摄制等之间的合作。目前中日韩电影产业跟好莱坞的电影之间,最大不同处在于软实力的差异,中日韩电影市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最大的优势,但若缺乏此种认知,这些优势因NICL而被好莱坞所利用则较为不幸。因此,中日韩电影产业必须加强对于文本多样性的探索,增加题材丰富性。

2.中日韩电影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上述提及,中日韩电影产业应逐渐以中国为发展核心。但整体而言,剧本、创意、营销及投、融资等专业人才间的整合,是当前中日韩电影产业于合作时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合作影片拍摄前,需先选择一位了解目前市场需求的制片人,进而组织制片、发行团队,进而统筹摄制,再将完成的影片进行跨国营销。这种模仿好莱坞的制片模式,从导演制转为制片制,为十分重要的阶段。

3.中日韩电影政策管理的竞争力

在这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创新应当鼓励自由和公平竞争,才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因此电影配额制度、电检制度的适当放松,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中日韩电影产业发展来说,可能增加题材的多元性,并活络戏院的放映通路。

再者,应加强对于专业人才培训计划之政策。中日韩电影产业中,可考虑以中国内地电影产业为核心,将各地区之专业顶尖人才,透过各政府相关部门推荐齐聚一堂,对各地新进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各地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对目前中日韩电影产业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整理后,可发现要达成ANICL,也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在当前以中国为核心,中日韩电影产业相互合作包容度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中、西电影产业势均力敌的状态也将成为可能实现的想法。

注释:

① Toby Miller、Nitin Govil、John Mcmurria:《全球好莱坞》,冯建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年版,第29页。

② 李天铎、刘现成:《电影制片人与创意管理-华语电影制片实务指南》,“行政院新闻局”,2009年版,第112页。

③ 指迪斯尼、福斯、派拉蒙、索尼影视娱乐、环球、华纳兄弟(DCI,About DCI,2013.6.1)。

④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发行放映分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北京保利博纳发行有限公司、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CHR电影营销研究小组,2010:P.66)。

⑤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147页。

⑥ 王众一:《日本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及中日电影的互动》,人民中国杂志社,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eGYunDi-EXnSmXa0V7wj0q5EBwxnZ0g5XU1mgyBU2a9hqvbKpm5S8VQzcW0sWcwJ-j_-j3Zu87wIMI-MXJgxQch46XrY8HbgvrHCFrqVFy,访问时间:2013.12.30。

⑦ 李天铎、刘现成:《电影制片人与创意管理——华语电影制片实务指南》,台北“:行政院新闻局 ”,2009年版,第35-36页。

⑧ 李泳泉:《台湾电影阅览》,台北:玉山社,1998年版,第95页。

猜你喜欢
中日韩好莱坞竞争力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22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46
12月好莱坞精选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9:02
11月好莱坞精选
电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44
好莱坞精选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50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金桥(2018年10期)2018-10-09 07:27:46
好莱坞精选
电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6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日本竞争力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广东造船(2016年2期)2016-05-04 09: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