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
课堂教学是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渠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什么样的高中语文课堂才是最有效的,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下是我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一、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这是优质课堂教学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语文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传道授业”的主阵地,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这个“导演”的编导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动脑,使每一个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二、科学设计教学的过程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
导语设计的好坏,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语文课堂的导入应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对那些时隔久远、内容深奥的课文,如《蜀道难》《滕王阁序》这些篇目,我们在设计导语时,可从旅游资源开发、从与之相关的影视剧入手设计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学《雨巷》《再别康桥》等优美的诗歌时,教师若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播放一段配图的诵读视频,一定能带动学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3.联系现实,激发创造。
网络、电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使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读书人。语文教师在课前要广闻博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二)巧妙的课堂提问
巧妙的课堂提问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但教师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难点、找到提问的突破口,杜绝形式主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课堂的最优化。
譬如在教学《项链》一文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可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为突破口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
由于问题问得巧妙,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有位学生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篇有关虚荣心的小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说到:“在《项链》中除了读到虚荣心以外,我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由此可见,高超的课堂提问,能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
(三)灵动的课堂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语文课堂一定要远离套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风格。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长于朗诵的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诵营造出浓厚的抒情氛围;而诵读功底较差的教师,就只有借助朗诵带或多媒体了。讲授《胡同文化》时,对于北京的学生,无需对文章背景做过多的分析,而对于远离京城的农村学生,则需要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充分了解北京文化的历史渊源,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学习。
三、科学小结检测
高效语文课堂,随堂小结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语文教师要科学设计随堂小结与检测,使课堂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可采用综合评点、整理笔记、集体答卷、个别演排、口头问答、重点评析、集体诵读、讨论辨析、强化记忆、课后实践、调查访问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无论是何种检测形式,都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要点、强化考点为目的。问题设计要兼顾整体性,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中学】
作文周刊(教师版)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