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芳 韩鹏
高考对城市区位因素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给出某区域城市分布图要求考生描述城市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给出城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要求考生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与形成原因;等等。这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查城市区位问题的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审清设问的角度,辨清考查方向,熟悉答题策略。
一、从宏观角度分析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内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分析一个或多个城市的区位条件(形成和发展条件)属于宏观角度的区位分析。在考试中这类问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种:
1.分析单个城市的区位因素。
例1,分析武汉市发展成为我国特大城市的区位条件。
【解题思路】自然因素:可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禀赋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联系;②武汉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适宜人居;③武汉市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水量丰富,为城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水源,并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④靠近大冶铁矿。社会经济因素:可从交通、政治、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①交通发达,不仅有发达的内河航运,同时有京广线与汉丹线穿过,带动了武汉市的发展;②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产业,旅游业也日益发达;③武汉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2.比较不同城市区位因素的差异性。
例2.图1是我国两省区简图,分析图中两省区城市发展的主要条件有何差异。
【解题思路】这是在较大的区域尺度中分析问题,尺度越大差异性越明显。因此,要从两个地区最大的差异人手分析。甘肃: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较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人口相对稀疏,城市数目较少;江苏:气候湿润,以平原为主,河流众多,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人口集中,城市数目较多。
3.归纳不同城市区位因素的相似性。
例3.读图2,分析影响图中①、②两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有何相似性。
【解题思路】自然方面:地形较平坦,气候宜人,靠近河流,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方面:交通便利。
这类试题的答题策略如下:
(1)辩证思考:从有利和不利因素两方面分析;从过去和现在(或将来)方面分析。
(2)整体思考: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3)重点分析:要写出每一区位因素的主要特征。如,①地形因素: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②气候因素: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③河流因素:分布在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分布在两河流的交汇处;分布在河口位置。④自然资源因素: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⑤交通因素:沿海、沿河、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等分布。⑥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政治中心、军事活动中心、宗教活动中心等。
二、从微观角度分析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布局
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因素有:地形、河流流向、气候(风向)、植被分布等自然因素;城市职能、知名度等历史因素;距市中心的距离、交通的通达度等经济因素;收入、种族、宗教等社会因素。
这类试题的答题策略如下:
(1)分析交通条件。工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运河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成本;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2)分析工业区的位置。政府一般是这样规划工业区的位置的:①对于占地规模小、环境污染很小的企业将其适当布置在城区。②对于占地规模大、有轻度污染的企业将其适当布置在近郊。③对于有严重污染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将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将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布置在河流的下游;将固体污染严重的企业布置在远离农田和居民区的地区。④对于环境要求高的企业,应将其布置在环境质量高的区域。
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区域的层次性决定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分析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正确把握城市空间分布层次,对于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很有意义。总结并熟悉答题策略,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不同层次的城市区位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