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治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100872)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共习方法的实践研究
秦治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100872)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自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后,由其个人与其他专家学者持续深入研究至今,多元智能理论由原来的七个智能增至九个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智能。本研究深度分析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整合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多维应用,整理出九种智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共习方法。然而,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对共习方法明确做出的概念诠释及具体的操作方式。因此,本研究经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实践验证等流程,将共习方法定义为: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智能发展目标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行共同培养、共同发展的思想、过程和方法的总称。每一项智能都有特定的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培养,但不仅限于一种途径。共习方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主要以体育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合理地融入其他学科内容或相关活动进行共同学习,并达到各自的培养目标。由于每个小学生的智能轮廓都存在差异,多元智能教学能使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体验成功,并延缓身体疲劳带来的厌倦心理。因此,共习方法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体育课堂效率,增强学生体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认知水平。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体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传授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因此,共习方法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泛化、分化、固定化和动作自动化的逻辑步骤。同时,由于共习方法具有发展多元智能、提高体育兴趣的目的,在准备阶段要选择一种或几种智能,如语言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及认知水平合理地安排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多方面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因此,共习方法的操作程序设计以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为主线、辅以课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操作程序见图1。
图1 小学体育共习方法的操作流程
图2 以水平二篮球直线运球为例的共习方法教学案例
上述共习方法操作流程是指在日常教学中一项运动技能的单元教学操作流程。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如何进行共习方法的教学,本研究以第一步准备阶段和第二步泛化阶段的具体教学设计和课案为例进行具体的共习方法教学演示。
准备阶段:首先,确定运动智能——水平二的篮球直线运球教材,选择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根据学生的情况选用音乐节奏与古诗进行共同教学。这是运动智能、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为主的共习方法,并在游戏环节中设计人际智能与自我认知智能。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固定小组的名称和小组组长,并制订一份各小组的评价记录表。
图2为篮球直线运球泛化阶段共习方法教学案例示意图。在准备活动中用古诗代替日常数字口令,将12345678的口令转变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五言绝句或“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七言绝句这样的诗句。这种方式不仅新颖有趣,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古诗,甚至通过反复读、念的过程达到会背诵的程度。通过“鲸吞、反刍、咀嚼、消化”四步(鲸吞——让孩子在课堂上把要记的东西背下来,形成短时记忆;反刍——温故而知新,第二节课再重复记忆,加深印象,形成长时记忆;咀嚼——明词达意,找教师,查资料;消化——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并能落实在行动中,能触景生情“脱口而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就能学会古诗。把古诗词的背诵与运动技能一起共习,日积月累,学生既得到一个健康的体魄又有满腹的经纶。在低年级除了用古诗还可以用《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知识与运动技能一起共同学习。
复习原地运球的时候采用古诗的节奏配合篮球的运球节奏,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这就等同于我们日常教学中用口令、哨声或击掌运球的方式,这种节奏是在学生自我控制范围之内的主动节奏,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节奏。随着练习的进一步深入,引入音乐节奏的变化(主观意识控制之外的一种被动节奏)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球、控球的能力,通过音乐节奏练习篮球运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在学生控球能力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直线运球,更能让教学事半功倍。
在游戏环节中,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自我认知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必须通过这些环节才能完成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其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例如,在这节篮球课中设置三种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其他组员情况,与小组成员商定后确定自己的比赛方式和小组的比赛战略来共同完成游戏。
通过这节篮球直线运球与古诗、音乐的学习,在不同的节奏下学习直线运球,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延缓运动技能和身体疲劳带来的厌烦情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的非常融洽,80%的学生能在下课时背诵出古诗,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和场地设施三者合一的过程,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共习方法需注意以下三方面。
1.体育教师承担设计者和组织者角色: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担任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多元智能的共习方法是在每个单元安排几项智能,对体育教师来说,既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更要清楚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能力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智能,并且合理地安排在教学环节中,才能实现多种智能共同成长的目的,否则可能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因此,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更为体育教师的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2.学生合作学习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人。在共习方法中始终强调这一观念,打破以往的教与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合作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3.场地设施要精心筹备:场地设施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场所。由于多元智能的结合,体育教师在场地设施方面需要精心筹备,不仅要有体育技能所需的场地设施,还要准备相关智能所需的器材设施。
学术导师点评:
秦治军老师作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项目的首批学员、首个小学体育教师,课题研究名称是《小学体育教学共习方法的构建与运用研究》,这个研究应当说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它是智育、体育、美育等在体育活动中的有机统一与科学融合,在目标设置、内容选取、方法革新等方面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为改善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课题研究的“共习”,是不同智能的协同发展,是体育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体育教师的行动研究。研究聚焦为什么用共习方法、不同水平有哪些共习方法,共习方法的理论支撑和依据是什么,增加共习方法开发的理论支撑,并将共习的形式有效在体育大课间、体育课进行高(五年级)、中(三年级)、低(一年级)前后测实验设计与实验,突破了小学体育教学共习方法的理论基础,突破了学生运动参与、学习积极兴趣、学习消极兴趣和自主学习程度的维度研究。
本研究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是基于前期理论构建和初步实践研究基础之上的部分研究结果。相信在体育课教学中,在坚持运动智能为主的前提下,多种智能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既有健全人格、又有健康体魄,还有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当然,秦老师在今后的实证研究中,也会日臻完善“共习”方法,丰富“共习”内容。
学术导师:陈雁飞(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100009)
实践导师点评:
党的十八大中提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给中小学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在当前课改的背景下,首先,体育课是最应该、也是最容易创新的课程,因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唯一的,但实现的途径是多元的,它有别于其他学科,例如英语学科,无非是听、说、读、写几种方式,但是在中小学中开展的体育项目就有50多项,这些项目都对实现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有促进作用;其次,体育课是最应该实现师生互动的课程,体育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相应的指导;最后,体育课是最具有融合功能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融入德育、音乐、数学、语文、英语等多种因素,这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并不容易实现。
基于以上三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该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新的尝试,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机制的建立,科学的评价是实现创新的保障。可以说,没有具有包容性的评价机制,任何创新都没有生命力,我们应该允许不同观点、不同做法的出现,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秦治军老师的研究,体现了创新、互动和融合三个特点,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共习方法?我认为,要允许秦老师继续探索,要鼓励他进一步创新。至于教学效果如何,我想,除了听取专家、同行的意见以外,更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
实践导师:马受良(北京市海淀区体卫中心,1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