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向阳,罗丽珊,江勇,李帅兵,甘世祥,徐孝邓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院前急救科,广东深圳 518104)
·经验交流·
企业员工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应用研究
连向阳,罗丽珊,江勇,李帅兵,甘世祥,徐孝邓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院前急救科,广东深圳 518104)
目的探讨企业员工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应用效果,以期从培训内容、方式、步骤、时间及复训时间间隔上得出规律,从而促使企业员工可以掌握更多院前急救措施,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与降低病死率。方法随机从5个企业抽取培训对象300名(每家企业各60名),分成5期到各家企业进行培训,先集中进行理论授课、观看相关录像了解基本的急救技能与理论知识,然后各家培训人员分为三组(即A、B、C三组,每组20人,培训时间不同,依次为2学时、4学时、6学时)进行现场的讲解操作示范及模拟人身上练习等,最后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分析最佳的培训时间与复训时间间隔。结果从考核结果来看,5家企业中B组考核成绩要明显优于A组与C组[其中5家企业学时为4 h(B组)所得总分均值为(66.82±4.37)分,而学时为2 h(A组)所得总分均值为(63.45±3.75)分,学时为6 h(C组)所得总分均值则为(63.16±3.66)分],可见培训最佳时间为4学时;同时从复训考核成绩来看,2个月时总分均值为(73.85±8.59)分,4个月时总分均值为(78.09±9.14)分,6个月时总分均值为(82.73±10.08)分,可见最佳的复训时间为6个月。结论企业应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强化员工院前心肺复苏培训工作,选择培训时间4学时与复训时间6个月是最为方便、有效及可行的培训策略。
企业员工;院前心肺复苏;培训;复训;时间;应用
心肺复苏(CPR)是生命抢救最基本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种技术与方法,对呼吸与心跳骤停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可以明显提高他们的生存率[1]。有关研究[2]表明,若能及时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在4 min内完成现场(院前)CPR,那么抢救成功率可达50%及以上,若超过6 min进行CPR,则成功率仅为4%左右,可见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分析企业员工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最佳培训时间、复训时间及培训方法,本文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通过问卷调查,随机将沙井街道5家企业有CPR培训意愿的员工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各家企业60名),男性183名,女性117名;年龄24~50岁,平均(36.7±8.9)岁;本科及以上学历60名,大专141名,高中及以下99名。先行授课与观看录像,之后随即分成三组(各家60名分成A、B、C三组),各组20名对象,组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学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不同企业的员工总计80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急救知识技能认知程度与对工友等陌生人实行CPR的意愿。其中问卷的内容主要[3]有:(1)个人资料,如年龄、学历及职业等;(2)CPR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如呼吸与心跳停止的判断、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及如何打开呼吸道等;(3)对心肺复苏知识的需求愿望及是否有施救意愿等;(4)CPR培训方法效果评价。
1.2.2 理论授课与观看录像法随机将有CPR意愿的对象抽取300名作为培训对象,分别来自于沙井街道5家企业,每家企业抽取60名,分为5期到各家企业进行培训,首先集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基本的急救技能与理论知识。其中培训的内容主要参考的是2010年CPR国际最新指南有关于对非专业人员实施CPR基础生命支持的相关内容[4],如正确实施CPR的步骤、胸外心脏按压的程度及深度改变、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正确处理方式等,此外还针对新指南中涉及的非专业人员实行CPR流程的方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讨论。
1.2.3 现场指导培训将各家企业60名员工随机分为A、B、C三组(5家企业有5个三组,依次标识为A1、B1、C1,A2、B2、C2,……A5、B5、C5),分组由教员分步骤对员工进行现场讲解与操作示范,最后每个学员都要在模拟人身上进行不同时间的培训和练习,并且完成相关的操作技能考核等[5]。各组学员皆进行如下步骤:每位学员皆得到发放的CPR技术操作指引流程,之后由教员分步骤将相关的操作技术进行现场指导与操作示范,最后指导学员在模拟人身上完成相应的操作练习,而教员在一旁进行指导并且强化学员的理论知识。各组学员不同之处在于学时不同,其中A组学时为2学时,B组学时为4学时,C组学时为6学时。
1.2.4 强化训练经过不同学时的培训后,各家60名学员皆由2名教员集中进行理论考试,3名教员集中完成技能考核,对比分析训练考核结果后确定最佳的培训时间。之后根据最佳培训时间与考核成绩将60名学员再次随机分为三组(X、Y、Z),分别在培训2个月、4个月及6个月后进行理论与技能的考核,针对考核的结果来确定需要要强化训练的最佳间期。
1.3 成绩评定本次研究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各占50分,总分100分,以>90分为优、75~90分为良、60~75分为可、低于60分为差[6]。
1.4 统计学方法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企业员工CPR培训意愿本次研究针对不同企业800名员工发放800份问卷,回收率为99.75%(798/800),回收有效问卷中分析可知,有CPR培训意愿的员工有770名,占96.5%(770/798),可见企业员工有很强的CPR学习需求,认为有必要举办相应的培训课程。
2.2 最佳培训时间从考核结果来看,5家企业中B组考核成绩要明显优于A组与C组,可见培训最佳时间为4学时,详细的考核成绩对比见表1。
表1 5家企业300名对象不同组别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5家企业300名对象不同组别考核成绩比较(±s,分)
注:与其余两组比较,aP<0.05。
序号组别知识成绩技能成绩总分1 2 3 4 5 A1 B1 C1 A2 B2 C2 A3 B3 C3 A4 B4 C4 A5 B5 C5 23.95±5.92 25.38±6.87 23.45±5.14 23.45±5.47 25.96±6.71 23.33±5.68 23.96±5.72 26.01±6.49 23.13±5.93 23.41±5.56 26.03±6.82 24.03±5.91 23.88±5.28 25.99±6.78 23.96±5.76 30.02±7.63 33.92±8.06 30.46±7.52 30.13±7.69 33.79±8.21 30.33±7.46 30.62±7.41 33.97±8.37 30.27±7.59 30.31±7.69 33.59±.63 30.13±7.55 30.93±7.43 33.65±8.92 30.87±7.06 63.26±3.64 66.78±4.49a63.09±3.47 63.24±3.85 66.97±4.62a63.17±3.09 63.82±3.52 66.78±4.60a63.13±3.90 63.06±3.97 66.46±4.09a63.42±3.59 63.85±3.24 66.97±4.39a63.08±3.85
2.3 最佳复训时间将考核成绩及最佳培训学时作为基准,继续分组进行复训时间的探索后可知,在初次培训后6个月进行复训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三个组别(X、Y、Z)分别在培训2、4、6个月后考核成绩,见表2。
表2 三组在培训2、4、6个月后的考核成绩对比(±s,分)
表2 三组在培训2、4、6个月后的考核成绩对比(±s,分)
注:与其余两次考核成绩比较,aP<0.05。
组别例数2个月4个月6个月X Y Z均值20 20 20 20 72.13±8.45 73.24±8.67 72.96±8.75 73.85±8.59 78.16±9.42 78.06±9.07 77.96±9.37 78.09±9.14 82.34±10.75a82.97±10.27a83.01±10.13a82.73±10.08a
有关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约有70%的突发意外患者死于院前,但是院外心跳骤停复苏依旧是当前世界性的一个难题,普遍成功率很低[7]。对于院外心跳骤停复苏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从心跳骤停发生那一刻到开始CPR间的那段时间,而国内外一致认为黄金时间是4 min,也就是说在骤停后4 min之内进行CPR,抢救成功率明显要高,一旦错过了4 min后再进行CPR,其抢救成功率仅有可怜的不到10%[8]。为了提高心跳骤停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第一目击者”急救意愿与相关操作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就国内现状来看,进城务工人群数量巨大,大部分进入企业工作后,生活与工作的范围过于集中,使得意外事故的发生率较高,加上又是事故的“第一目击者”[9],故而提高他们的CPR知识与技能显得十分必要。可是,本次研究中的对象普遍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在必要的自救与呼救上缺乏了解,虽然CPR培训意愿很高,可在未培训之前相关评分十分低[10]。
本次研究针对不同企业800名员工发放800份问卷,回收率为99.75%(798/800),回收有效问卷中分析可知,有CPR培训意愿的员工有770名,百分比为96.5%(770/798),可见企业员工有很强的CPR学习需求,认为有必要举办相应的培训课程。从考核结果来看,5家企业中B组考核成绩要明显优于A组与C组,可见培训最佳时间为4学时,其中5家企业学时为4学时所得总分均值为(66.82±4.37)分,而学时为2学时所得总分均值为(63.45±3.75)分,学时为6学时所得总分均值则为(63.16±3.66)分,4学时所得成绩与2学时、6学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最佳培训时间与考核成绩将60名学员再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2、4、6个月后进行考核,从复训考核成绩来看,2个月时总分均值为(73.85±8.59)分,4个月时总分均值为(78.09±9.14)分,6个月时总分均值为(82.73± 10.08)分,可见最佳的复训时间为6个月。
总的来说,企业应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强化员工院前心肺复苏培训工作,选择培训时间4学时与复训时间6个月是最为方便、有效及可行的培训策略。
[1]张小平,吕江明.企业员工心肺复苏知识的认知现状及技能培训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5):19-21.
[2]徐凤,柴爽.心肺复苏抢救平台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349-1350..
[3]陈崇平,张芳芳,陈群,等.对189名企业员工心肺复苏培训的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z1):75-77.
[4]林海鹰.太仓市某企业员工心肺复苏术教育培训的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7):673-674.
[5]蒋晓红,李晓锋,叶泽兵,等.536名公众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掌握情况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11 (9):791-793.
[6]胡亮.企业员工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评价[J].中外健康文摘, 2010,7(9):31-33.
[7]李萍.在高校内开展心肺复苏术宣教活动的体会[J].健康大视野,2013,21(9):556-556.
[8]蒋婕,朱莹,金奇,等.不同培训模式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5):463-465.
[9]杨正飞.如何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2):1139-1143.
[10]姜金霞,彭幼清.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后技能保持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27):3068-3070.
R605.974
B
1003—6350(2014)11—1677—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1.0650
2013-12-01)
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局2012年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2162)
连向阳。E-mail:5254412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