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广,吴智珊,徐小琴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内科,广东佛山 528000)
阿司匹林服药时间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廖承广,吴智珊,徐小琴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内科,广东佛山 52800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服药时间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6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晨服组和夜服组,晨服组患者清晨服用阿司匹林,夜服组患者夜晚服用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血小板参数、血液动力学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在治疗血压的比较中,晨服组平均收缩压(SBP)和平均舒张压(DBP)分别为(139.04±6.88)mmHg和(88.47±4.36)mmHg,夜服组分别为(132.18±5.09)mmHg和(81.10±3.27)mmHg,夜服组SBP和DBP皆小于晨服组(t值分别为4.39和7.41)。在治疗血小板参数的比较中,晨服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分别为(183.27±16.57)109/L、(9.43±0.45)fl和(15.48±0.79),夜服组分别为(160.43±21.17)×109/L、(8.56±0.85)fl和(14.52±0.86),夜服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小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65、4.95和4.50)。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中,晨服组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和血液黏度分别为(5.01±0.32)mPas、(12.28±1.74)mPas和(1.59±0.13)mPas,对照组分别为(4.48±0.37)mPas、(9.77±1.54)mPas和(1.43±0.09)mPas,夜服组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和血液黏度皆小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93、5.91和5.54),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服阿司匹林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血压,调节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老年高血压;阿司匹林;服药时间;血压控制;效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有研究显示,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患者占所有死亡患者的35%以上,其中主要以冠心病、脑卒中为主[2]。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而有效且合理的控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降低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具有积极意义[4]。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但目前对于阿司匹林降压作用是否存在服药时间依赖性这一问题上尚存在较大争议[5]。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就阿司匹林服药时间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做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6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5~79岁,平均(72.12±4.43)岁,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患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检测结果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中标示项目。所有患者之前未服用过降压药物,经确诊为轻度高血压后(SBP=140~160 mmHg或DBP= 90~100 mmHg,1 mmHg=0.133 kPa),行改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两个月,血压未达到标准,进而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我们要求所有患者一般状况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要求所有患者进入研究前一年内无手术及抢救史,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晨服组和夜服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治疗前血压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被要求积极改善生活方式,进行包括饮食干预、戒烟限酒、运动疗法在内的高血压综合生活干预措施。在药物使用方面,所有患者均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080078,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晨服组于每日6 am~8 am时服用,每次100 mg,夜服组每日8 pm~10 pm时服用,每次100 mg。研究周期3个月。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血压指标——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血小板评价指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和血液黏度。
1.4 评价方法(1)血压测量: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前1 d测量基础血压,在患者休息15 min后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5 min,取平均值。晨服组在治疗3个月最后1 d下午时进行治疗后血液测定,夜服组在治疗3个月最后1 d次日清晨进行治疗后血液测定,测量方法同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之间的差异。(2)血小板指标测量:分别在两次测量血压后采血5 ml,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三项。(3)血液流变学测量:使用全自动血流变测定仪进行,在测量血小板情况的同时测量血液流变学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情况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SBP和D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和DBP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服组SBP和DBP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情况比较(mmHg,±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情况比较(mmHg,±s)
组别例数SBPDBP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0 30晨服组夜服组t值P值153.22±5.48 152.17±5.27 0.76>0.05 139.04±6.88a132.18±5.09a4.39<0.05 95.54±3.21 95.37±2.84 0.22>0.05 88.47±4.36a81.10±3.27a7.41<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服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黏度、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黏度、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服组血液黏度、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例数血小板计数(×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fl)血小板分布宽度30 30晨服组夜服组t值P值治疗前217.68±28.98 217.32±26.56 0.05>0.05治疗后183.27±16.57a160.43±21.17a4.65<0.05治疗前10.32±1.32 10.48±1.23 0.49>0.05治疗后9.43±0.45a8.56±0.85a4.95<0.05治疗前16.58±2.11 16.27±1.89 0.60>0.05治疗后15.48±0.79a14.52±0.86a4.50<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mPas,±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mPas,±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例数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血液黏度30 30晨服组夜服组t值P值治疗前5.58±0.54 5.66±0.52 0.58>0.05治疗后5.01±0.32a4.48±0.37a5.93<0.05治疗前18.37±2.18 18.04±3.27 0.46>0.05治疗后12.28±1.74a9.77±1.54a5.92<0.05治疗前1.89±0.12 1.88±0.14 0.30>0.05治疗后1.59±0.13a1.43±0.09a5.54<0.05
高血压作为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控制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6]。目前,临床上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主要以自行服用降压药的方式进行治疗[7]。在药物选择方面,阿司匹林是一种在临床上被确认有效的降压药,相关研究显示[8],其降压机制与抗血小板作用有直接关系。在高血压患者中,血液高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视为高血压病进行性发展的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us),其血小板粘连性增高、聚集反应性和敏感性同时增强,会导致患者血压黏稠度上升,进而更容易发生血栓,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9]。近些年有研究显示[10],阿司匹林的降压作用会因服药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其可能与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药物动力学作用及血小板活性的昼夜变化有关[11]。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阿司匹林作用的时间效应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通过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服药后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探讨了阿司匹林服药时间对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并就其可能涉及的机制,进行了一定探讨。
在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中,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两组患者SBP和D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和DBP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服组SBP和DBP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夜服阿司匹林能够更有效的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而起到更好的血压控制效果。在与血压生理性昼夜波动有密切关系的血小板情况的比较中,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夜服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夜服阿司匹林可以更有效的调节血小板的功能,相关研究显示,血小板计数的峰值出现在下午5点左右,而在每天夜晚骨髓造血组织会产生大约占总体10%的新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性和粘连性的峰值会出现在次日清晨[12],在夜晚服用阿司匹林,其药物动力学与血小板生成和昼夜变化规律相符,可以更有效的抵抗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进而起到控制血压的作用。为此,我们进一步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黏度、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黏度、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服组血液黏度、高切血黏度、低切血黏度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得到纠正后在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体现,而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对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防和控制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13]。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服阿司匹林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血压,调节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对预防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1]胡东生,顾东风.中国1980-2010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回顾[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059-1064.
[2]张啸飞,胡大一,丁荣晶,等.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现况及流行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179-187.
[3]胡小亮,路方红,刘振东,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2):95-98.
[4]刘振东,路方红,董元丽,等.血压正常高值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 (6):497-500.
[5]黄东芳,赵子彦.阿司匹林在高血压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医药, 2008,48(13):116-117.
[6]王增武,王馨,王文,等.中国部分省市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9): 903-906.
[7]孙宁玲,王鸿懿,霍勇,等.我国高血压专病门诊患者血压控制及糖代谢调查现状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8):654-658.
[8]范洋溢,高旭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 2011,50(9):794-796.
[9]孙学春,张伟,周晓芳,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脉压与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5):62-64.
[10]刘东霞.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对非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清晨血压潮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
[11]赵越,张建法.生物节律影响巨核细胞发育和血小板产生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0):3958-3960.
[12]师志芳,崔炜,谷国强,等.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24小时节律变化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1):62-64.
[13]彭丽晨,张宪波,唐燕,等.高血压病与血液流变关系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4):655-657.
R544.1
B
1003—6350(2014)11—1651—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1.0639
2013-10-16)
佛山市卫生局项目(编号:2013402)
廖承广。E-mail:guang5124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