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触辅助微量喂养预防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评价

2014-05-06 02:55:12李建英王冬蕊何冬慧王雅坤
海南医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头围微量胃肠道

李建英,王冬蕊,何冬慧,王雅坤

(邯郸市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河北邯郸 056001)

·临床经验·

抚触辅助微量喂养预防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评价

李建英,王冬蕊,何冬慧,王雅坤

(邯郸市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河北邯郸 056001)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预防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晚期早产儿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采取新生儿抚触辅助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胎粪排空时间、建立吸吮吞咽功能时间及直接喂母乳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9%(P<0.01),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14 d时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可促进晚期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和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新生儿抚触;微量喂养;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

晚期早产儿是指胎龄34~36周出生的特殊胎龄阶段的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因提前脱离母体环境,未经历神经发育及肌肉生长的成熟阶段,故与足月儿比较,晚期新生儿更易发生多种临床问题,如晚期早产儿消化道吞咽、吸吮及呼吸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发育亦不成熟,饥饿感及饱腹感不明显,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1]。据调查,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达46.7%[2],成为晚期早产儿突出的消化系统问题,故对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现象进行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对促进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极为关键。为探讨一种有效预防喂养不耐受现象的护理干预方法,近年来我院新生儿科对54例晚期早产儿采取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晚期早产儿108例,胎龄均大于34周且小于37周,均符合晚期早产儿的诊断标准[3]。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胎龄34+1~36+5周,平均(36.2±1.3)周;出生体重1 740~3 615 g,平均(2725±756)kg;分娩方式中顺产24例,剖宫产30例;头围29.5~34.3 cm,平均(30.2±5.6)cm;身长44.8~52.6 cm,平均(48.6±4.5)cm;出生1 min Apgar评分(6.57±2.42)分。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胎龄34+2~36+6周,平均(36.2±1.3)周;出生体重1 835~3 650 g,平均(2730±742)kg;分娩方式中,顺产25例,剖宫产29例;头围30.2~35.8 cm,平均(32.6±4.8)cm;身长47.3~55.3 cm,平均(48.6±5.6)cm;出生1 min Apgar评分(6.40±2.69)分。排除消化道畸形、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他先天性疾病及有胃肠内营养禁忌证者。两组患儿的性别、平均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头围、身长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早期微量喂养,于患儿出生后12~24 h内即给予早期微量喂养,首先给予胃肠内营养,有吸吮能力者尽早予以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吸吮和吞咽能力差者给予鼻饲喂养,采取圣元早产儿配方奶粉,每天喂奶量按10~20 ml/(kg·d)计算,间隔3 h喂养1次。根据患儿胃潴留、腹胀、呕吐及排便情况逐渐增加每次喂奶量,每天加奶量总量应≤20 ml/(kg·d),如胃潴留奶量>喂养奶量的1/3,应停喂1次。营养不足部分可联合胃肠外营养供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新生儿抚触。患儿出生后24 h且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新生儿抚触,抚触时保持室温28℃~30℃、湿度50%~60%为宜,抚触时间宜选择两次喂奶中间或喂奶后60 min并在患儿安静、清醒状态下进行。抚触方法采用全身按摩方法,患儿全身裸露,按顺序依次从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及背部进行抚触,抚触腹部时自右下腹向上、再向左到左下腹方向进行,速度宜缓慢,力度由轻到重,以指尖前皮肤出现皱纹为宜[4],抚触的同时注意与患儿进行语言及愉快情绪的交流,传递爱与关怀。抚触时间可先从5 min/次开始,1~2次/d,患儿适应后,可逐渐延长抚触时间,以15 min/次为宜。两组患儿护理期间均不得使用促胃肠动力药。

1.3 判断标准

1.3.1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5]开始肠道喂养后临床上有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即可诊断为喂养不耐受。呕吐是指每天呕吐次数不少于3次,排除喂奶后发生的溢奶及抚触时刺激发生的呕吐;腹胀是指腹肌紧张或24 h腹围增加超过1.5 cm;胃潴留是指喂奶前抽取的胃内容物超过2 ml/kg或上次喂奶量的30%。

1.3.2 建立吸吮吞咽功能时间判断标准[2]患儿出生后吸吮、吞咽、呼吸呈1:1:1同步进行,且喂奶时能够自主有效吸吮奶瓶或母亲乳头10 min所需时间。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胎粪排空时间、建立吸吮吞咽功能时间及直接喂母乳时间,评价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发育情况;观察两组患儿胃潴留、呕吐及腹胀情况,评价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每日监测体重、头围及身长,比较两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出生14 d时的头围及身长,评价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发育情况比较观察组胎粪排空时间、建立吸吮吞咽功能时间及直接喂母乳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呕吐、胃潴留及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9%(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比较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14 d时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3 讨论

随着早产儿救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晚期早产儿存活率逐渐增加。但由于早产儿存在胃肠道功能及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多存在呕吐、腹胀、吃奶困难等喂养不耐受问题,出生后立即给予足量喂养并不适宜[6]。而长期禁食或喂养不耐受均易导致发生营养缺乏,甚至发生低血糖等并发症[7],严重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及疾病的恢复。尽管晚期早产儿体格及各系统发育已经接近足月儿,能够很快适应胃肠道营养及对蛋白质、乳糖等营养成分的吸收,但由于新生儿吸吮及吞咽的协调性是在胎龄37周以后才逐渐发育成熟的,因此晚期早产儿消化道吞咽、蠕动及括约肌功能相对于足月儿而言都不成熟[8],吸吮、吞咽、呼吸运动不能像足月儿那样有效同步进行,因此晚期早产儿出生后早期进行营养干预极其重要[9]。

早期微量喂养即出生后早期以<10~20 ml/(kg·d)的奶量进行胃肠内喂养的方法。众多学者研究发现[10-12],早期微量喂养可使早产儿胃肠道早接受食物的直接刺激,促进胃肠道酶的分泌,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促进胃肠道及结构功能发育和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降低因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所致的喂养不耐受问题,尽早过渡到全量胃肠道喂养,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任香娣[13]研究发现,抚触通过对皮肤的力学效应以及与早产儿之间的交流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使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胃肠蠕动增强,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此外胰岛素还具有促进体内糖原、蛋白质及脂肪合成的作用,从而促进体格及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任香娣等[14]将93例早产儿分成三组,分别采取早期微量喂养配合抚触、早期微量喂养及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发现,早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组早产儿与其他两组比较,能够摄入更多的奶量,更快恢复至出生体重,每日体重增长最快,达足量胃肠内营养所需时间最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因而指出,能够缩短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及成熟时间,改善胃肠道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54例晚期早产儿采取新生儿抚触辅助早期微量喂养,结果表明,观察组胎粪排空时间、建立吸吮吞咽功能时间及直接喂母乳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9%(P<0.01);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14 d时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可见,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有助于促进晚期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并促进生长发育,与任香娣等[14]的报道结果类似,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可促进晚期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和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封志纯,李丽华,孔祥永,等.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2):199-200.

[2]亢安娜,张新艳,刘波,等.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2):109-111.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427.

[4]徐兰飞,曹旭英,金志彪.非营养性吸吮并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2): 106-107.

[5]王丹华.早产儿喂养[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317-319.

[6]何梅香,韩叶,张英霞.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95-96,103.

[7]Adamkin DH.Late preterm infants: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and postnatal glucose homeostasis[J].J Perinatol,2009,29(Suppl 2): S12-17.

[8]王爱英,吴荣芳.非营养性吸吮联合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 (15):209-211.

[9]De Aguilar-Nascimento JE,Kudsk KA.Early nutritional therapy:the role of enteral and pareenteral routes[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8,11(3):255-260.

[10]杨华姿,黄东明,朱建萍.早产儿血中胃动素水平对其胃肠道营养影响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3):180-183.

[11]刘树艳.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NEG发生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4:636-637.

[12]代云翠.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129-130.

[13]任香娣.抚触联配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4]任香娣,彭艳,孙献梅.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A):1-4.

R722

B

1003—6350(2014)12—1838—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2.0713

2014-01-19)

李建英。E-mail:zideqile88@163.com

猜你喜欢
头围微量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0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基于更快速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的胎儿头围超声图像质量控制
头大的宝宝更聪明?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小囟门儿童预防性口服小剂量维生素D对头围及丹佛智能发育的作用研究
宝宝小课堂之头围有讲究
食品与健康(2014年7期)2014-08-15 09:21:23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分析仪预处理器在微量氧检测中的改进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