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含盈 王红五
香炉与香道文化
文·图/张含盈 王红五
国人燃香的历史,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流布于秦汉两朝,臻完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知识连接]
鬲,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陶炊具,可以在三个袋状足中间直接生火烧煮食物。唐三彩中非常罕见鬲式炉,大运河出土的唐三彩器多为外销的实用器,此三彩器亦非冥器,这说明自唐代时,海外便已用香料与我国交换香炉,焚香即已成为各国共有的习俗。
唐巩县窑唐三彩鬲式炉
口径15.5厘米 通高12厘米
直口、折沿,束颈、圆鼓腹,下承三足,足微外撇。上部施三彩釉,彩釉熔融较好;胎色粉白。陶瓷器“鬲式炉”仿自青铜器“鬲”,但“青铜鬲”又仿自“陶鬲”。
宋越窑青釉镂空香薰
口径13.6厘米 足径11厘米 通高12.8厘米
上盖为半球形镂空雕缠枝花卉纹圆顶,叶片上有篦划出的叶脉;咬合规整的子母口,下承半球形炉腹,炉腹口部饰弦纹两道,下为莲瓣纹,炉足为金杯足。通体施满釉,足内有断续圆形长条支钉的支烧痕。
香薰又称熏炉,早期熏炉上部镂有数层三角形气孔,文献记载是熏衣之用,西汉时出土过有“熏炉”铭文的铜熏炉,但陶瓷熏炉最早见诸于三国时期,因此考古界普遍认为香薰的烧造晚于博山炉。
考古与研究发现,在运河流域附近,这些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关系而在运河周边出土的运河瓷中,香炉是最为常见的器型,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然而,盛行于商周时的青铜器鬲、簋、鼎却都不是用来燃香的。
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海外的木本香料尚未传入中华,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燃香的形式和器具也比较粗放,或随地堆焚,或盛于釜、罐之中;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或以汤沐香。
秦汉时还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把沉香、檀香块,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袭袭芳香飘散出来,奇妙无比,称为“香灯”。香灯的使用,标志着西域丝路已开,阿拉伯国家出产的珍稀香料已经通过贸易进入华夏,小巧精致的燃香专用工具——香薰炉可以应运而生了。
釉陶质的“博山香熏炉”是现在考古发掘中多见的汉代诸侯王墓中的随葬品,也是已发现最早地熏炉。典籍中考证:“香炉之制始于博山炉。”这标明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迟至汉代才问世。博山,相传为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的上盖雕镂山峦之形,上有瑞兽、羽人、朵云等图案,炉腹为半球形,下承以深盘,盘中注水,喻义海中仙山。用此香具焚烧香草、香木(沉香、檀香)或香料(龙涎香),其袅袅香烟,宛若神山之上终年缭绕着的云气。
博山炉最早是一种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盛行于神仙之说风靡、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两汉及魏晋时期。在庙宇神坛中,缥缈于博山熏炉中的奇香烟霭,似乎是穿越时空隧道的媒介,在淡烟氤氲中,借香烟之功,请神明下界;祈求、祷告,许愿、还愿,实现了人神之间的心灵沟通;几千年来在精神上一直统治着国人的儒佛道三教,都注重禅定、养生,长期的宗教仪式使人们发现了,点燃香料的气味具有养神、养生,开窍、开慧的功能。
于是,除博山炉外,三国两晋时,并行起“镂空香薰”。香炉渐由庙堂供器,被文人士大夫引入书房琴榭,成为琴棋书画的雅伴。至唐宋时,香炉已成为殷实富户人家必备之物;对国人而言,香炉已同时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炉香袅袅,既馨且逸,是大宋以降,中产阶级以上汉人闲适生活的写照。
宋湖田窑青白釉高足炉
口径12.8厘米 足径9.2厘米 通高14.2厘米
直口、折沿微敞,板沿上饰弦纹三道,筒腹、外底斜收、内底弧收,高足上起三层伞状圆檐、一层平台,伞形檐上有放射状出筋。炉足为内空的喇叭形足。通体满施青白釉,釉裹足、喇叭足内用窑柱支烧,积釉处如冰种水翠。
高足炉是由“陶豆”和“筒式炉”综合演进出的香炉器型,高足外饰以伞状檐和喇叭足,增添了炉的端庄稳沉,此炉造型别致、制作规整、釉色清雅,为青白釉中极品。
宋建窑褐釉鬲式炉
口径12厘米 通高9.4厘米
直口、板沿,束颈、椭圆球腹,炉腹有明显的下坠感,鬲足短而上部肥大,更贴近新石器时期袋状鬲足的形状,因而更显古朴、老拙;加之通体施黑褐釉,平添几分静寂、庄穆;鬲足下部的露胎处,不经意地显现出工匠削足技艺的刚毅、纯熟,以及福建建阳地区特有的黑色胎坯和酱色化妆釉。
此炉很容易错断为吉州窑作品,主要原因是吉州窑烧造的香炉较多,也用化妆釉,但胎色明显没有这么黑,胎质没有这么细腻坚致,手感也明显没有这么沉甸。
宋湖田窑青白釉香薰
最大径6.5厘米
足径4.1厘米 通高8.3厘米
香薰的器型为蛋形,半球形的上部镂刻一段缠枝花卉纹,顶部开一圆气孔,围一周水滴状与三角形交替的镂孔;中部以子母口咬合,下半部自口沿起一圈凸弦纹,外腹部光素无纹;矮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裹足、垫饼支烧,糊米底。
该香薰釉色清亮,釉质细腻油润,属发色纯正的湖水绿,色泽如青白玉,晶莹剔透、光可鉴人,给人以青莲素爽之感。其造型典雅、工艺精湛,清妙绝伦、富具神韵。
焚香可以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使自己浮躁的心变得静寂、踏实。香,在馨悦之中调动灵性,开发心智。一线香、两盏茶,高朋雅集,闻香、品茗,体现了文人墨客清雅地意趣。用香,还可以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化病疗疾,兼具养生保健。
焚香进入了书斋雅舍,香炉由殿寺神坛走入书桌案头,它的造型便也逐渐随环境发生了改变。致仕的鸿儒、附庸风雅的巨贾,在焚香盛行的宋元明清时,把这炉具在祭器与文玩之间琢磨打造,于是乎便造就出了丰富的炉形,有了今天古陶瓷藏家蔚为壮观的熏炉收藏系列。
南宋龙泉青瓷簋式炉
口径18.5厘米 底径15.1厘米 通高14.5厘米
微敞口、口下略束颈,涩口火石红如饰一线红边;颈肩处凸起两道弦纹,炉腹渐厚渐鼓,下腹急收,有下坠感;两侧对称各按一只寓意“美好吉祥”的螭龙耳;窄圈足,圈足内施釉,足底刮釉垫圈支烧。
该炉釉色粉青,是龙泉青瓷追求的顶级釉色。龙泉窑以厚施乳浊釉见长,与南宋皇家官窑推崇的“釉装饰”美学理念相契合,厚釉精品与南宋官窑不分伯仲,其簋式炉、鬲式炉、樽式炉故宫中都有收藏,遗址考古发现大窑窑场、溪口窑场都有专门的类官窑窑场,专司烧造贡品。
南宋龙泉仿官窑青瓷琴炉
口径6.7厘米 通高8.4厘米
敞口、折沿,束颈、丰肩,圆鼓腹,三足微外撇,自肩腹交界处开始至足部外侧,凸起上宽下窄的出筋,足内侧各有一气孔。口沿釉薄处隐约可见黑灰胎,釉色青灰。
此炉的胎釉特征,均与龙泉溪口窑场的“类官窑”遗址出土的瓷片特征相符,笔者曾数次考察过溪口窑址,拥有大量此种“类官窑”瓷片。此炉由于烧制时火候偏低,釉面玻化度略不足,因而釉面土、碱满沁,十分开门老道。
中国悠久的香道文化,孕育和促成了高古瓷的香炉收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没有香道文化,就没有炉具的历史;没有焚香艺术的大行其道,就没有香炉的争妍与普及。香文化在两千多年儒、道、佛争夺哲学统治权的碰撞、融汇中,始终盛行不衰,香炉也从祭祀走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走进了治学、治艺、治医,社交、养生、休闲;随着香道文化的渗透,香炉作用的拓展,香炉的种类日益丰富,香炉的文化内涵日益深广,其收藏与品鉴也宛如幽幽“品息之香”,回味悠且长。
香炉的器型,大概可以代表它的发展年代,因此可以作为香炉断代的依据。汉代始有博山炉,依次为三国时始有镂空熏炉,南北朝时始有托炉,唐始有筒式炉、三足樽式炉、缽式炉、五足炉,宋始有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双耳三足炉、乳足炉……在炉式的发展上,宋代当为集大成;宋代烧造香炉作品较多的窑口有:官、哥、定、钧、越、吉、耀、磁、龙泉、景德镇等窑,目前传世的多为其中心窑场作品,从香炉的烧造窑口可以看出“没有金刚钻,是不揽瓷器活的”。
明宣德以降,皇家热捧“宣德炉”后,铜质的香炉便成为了高端香炉的追求,陶瓷香炉耐热度低于铜炉,过去的块香直接在炉腹内燃焚,一般在香块与炉腹之间,陶瓷香炉需放些导热性差的石英砂或香灰隔热,不似铜香炉使用起来方便。使用线香以后,陶瓷香炉虽然仍有较大市场,但在明清炉具中已然逊于宣德炉。
在收藏家钟爱的文玩清供中,香炉属于端庄精巧的重器,因为高古瓷香炉的很多制式,都是仿青铜器的祭器造型。朴拙典雅、精致规整,是宋代皇家复古、残缺病态的审美观,与宋代瓷器特注重器型、釉色装饰手法的最完美结合。宋瓷是中国古陶瓷艺术的巅峰时期,是古陶瓷收藏的终极追求;那么宋瓷中的香炉系列,在收藏界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王红五系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名誉馆长)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