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毒素:恐怖的生化武器

2014-05-05 02:41:56沈臻懿
检察风云 2014年22期
关键词:蓖麻马尔可夫邮件

文·图/沈臻懿

蓖麻毒素:恐怖的生化武器

Ricin:Horrific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eapon

文·图/沈臻懿

2013年以来,美国华盛顿、纽约等地已发生多起蓖麻毒素“毒信”事件。诚然,美国执法部门的提前介入与预先检验,使得带有蓖麻毒素的可疑“毒信”并未造成实质性的严重后果。不过,蓖麻毒素的巨大危害性,不仅令美国社会备感忧虑;“毒信”事件的频频发生,也令蓖麻毒素成为了可能引发新一轮恐怖袭击的主要工具之一。

风声鹤唳的美国“毒信”事件

2013年以来,美国参议院以及白宫已多次笼罩在含有蓖麻毒素的“毒信”事件威胁之中。参议院信件服务处甚至因“毒信”事件而风声鹤唳,并一度暂停接收新的纸质邮件。

2013年4月16日,美国国会证实,该国邮政部门在对信件进行例行检查时,截获了一封寄给密西西比州共和党参议员罗杰·威克(Roger Wicker)的可疑邮件。由于该信件是在邮政筛查过程中被截获的,因此其并没有最终出现在参议员罗杰·威克的办公桌上。不过,执法部门对于该邮件的检测结果,却令人们感到大为震惊。理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封邮件的信封上沾染有号称“最为可怕的生物武器”的蓖麻毒素。为了慎重起见,该封“毒信”随后被执法部门送往了马里兰州的一个实验室作进一步的检验。

然而仅仅在时隔一天之后的4月17日,美国官方披露,其再次截获了一封含有致命性蓖麻毒素的可疑“毒信”。负责为美国总统提供安全保卫的特工处亦证实,此封可疑邮件系当天该处在远离白宫的一处邮政设施内所截获的,而邮件的收件人则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经过初步检验,该封可疑邮件中同样含有可致命的蓖麻毒素成分。据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援引联邦调查局提供的信息称,美国特工处截获的寄给总统奥巴马的“毒信”,与此前一天截获的寄给参议员罗杰·威克的“毒信”极为相似。两封邮件中不仅都记载着完全相同的文字信息,且其落款内容均为“我是KC,我批准这一信息”。因而,美国联邦执法部门判断,这两封分别寄给参议员罗杰·威克以及总统奥巴马的蓖麻素“毒信”应来源于同一寄信人。

经一系列的调查,美国联邦执法部门在“毒信”事件发生数天后锁定了一个名为詹姆斯·埃弗雷特·杜奇克(James Everett Dutshcke)的犯罪嫌疑人。4月23日至24日,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与国民警卫队反恐小组身穿防化服搜查了杜奇克的住所与其先前经营的一家工作室。调查人员在工作室外垃圾箱中发现的一个被丢弃的防尘口罩中,不仅检测出了蓖麻毒素的成分,更发现了口罩内还带有杜奇克的DNA。随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于4月27日凌晨左右,在密西西比州对犯罪嫌疑人杜奇克实施了抓捕。

然而,就在前述“毒信”事件尘埃落定仅仅一个月之后,美国再次出现了数封带有蓖麻毒素的邮件。5月29日,据纽约警方称,这两份毒信分别寄往了纽约市政大楼以及位于华盛顿的反对非法枪支市长协会,其收件人均为纽约市市长、反对非法枪支市长协会共同主席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在截获并处理这两封“毒信”的过程中,有一名协助处理可疑信件的成员出现了轻微的蓖麻毒素感染症状。就在纽约警方宣布截获两封“毒信”的后一天,美国特工处发言人在5月30日披露,白宫邮件分拣处在当天截获了一份寄给总统奥巴马的带有蓖麻毒素的“毒信”。特工处发言人称,这封“毒信”的内容与此前寄给布隆伯格的“毒信”内容极为相似,均含有相同的威胁字词。随后,特工处将这封截获的含有蓖麻毒素的“毒信”交由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反恐部门进行相关调查。

诚然,美国执法部门的提前介入与预先检验,令带有蓖麻毒素的可疑“毒信”并未造成实质性的严重后果。不过,作为1972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以及1997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中所共同收录的生化武器,蓖麻毒素的出现,无疑令美国执法机构与反恐部门如临大敌。

蓖麻毒素投毒致死实案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相关记录显示,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伦敦曾发生一起使用带有蓖麻毒素的伞尖进行暗杀,并导致被刺人员毒发身亡的实际案例。

1929年出生于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格奥尔基·伊万诺夫·马尔可夫(Georgi Ivanov Markov)是保加利亚最为著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之一。然而,马尔可夫在其作品中对当时的保加利亚政府大为讽刺与批评,使得其与保加利亚当局的关系极为僵硬。马尔可夫在前往英国伦敦定居,并担任BBC专栏记者和电视主播后,保加利亚曾以叛逃罪缺席判处其六年半的监禁。

1978年9月7日,时年49岁的马尔可夫吃完饭后,驾驶着自己的雪铁龙轿车前往BBC上班。他与往常一样,将轿车停在滑铁卢桥附近的一个停车场后,就来到公交车站,准备乘公共汽车前往BBC总部。然而,就在马尔可夫走近排队等候公共汽车的人群时,忽然感到自己右腿后侧一阵明显的刺痛感。当马尔可夫转过身后,发现有一名手持长柄雨伞的男子,操着一口带有外国口音的英语向其道歉。随后,该名男子就匆匆拦下一辆出租车迅速离去了。马尔可夫虽然对此极为不解,但在当时也没觉得身体出现哪些明显不适。待马尔可夫到达办公室后,他发现自己的右腿中出现了一个似蚊虫叮咬的红色包块。但与蚊虫叮咬不同的是,马尔可夫当天晚上就因发烧而被送往了伦敦医院治疗。针对马尔可夫的病情,医生采用了常规的诊疗方法,但却丝毫不见效果。9月11日,马尔可夫在历经极为痛苦的数天煎熬之后,最终因内脏衰竭而导致死亡。

就在医院对于马尔可夫的死因百思不得其解之际,苏格兰场的法医尸检却发现了惊人的夺命元凶!法医在马尔可夫右腿的包块中,发现了一个由钯铱合金制成的直径仅为1.7毫米的金属小球。在这个合金小球上,另钻有两个0.34毫米的小孔。进一步的分析检验证实,小孔内残留有致命性的蓖麻毒素。在小孔的两端,则各有一层糖衣将其包裹并覆盖。当金属小球射入人体体内后,小孔两端的糖衣即会在体温的作用下而发生融化,并释放内含的蓖麻毒素。最终,验尸官在1979年1月时确定,金属小球内释放出的蓖麻毒素正是造成马尔可夫死亡的元凶。

对于这一案件而言,金属合金小球又是如何跑到被害人体内的呢?诚然,当时苏格兰场已经作出了该金属小球与作案人的长柄雨伞有关的结论,但却苦于没有任何线索。这一谜团,直至多年之后才得以最终揭开。1991年,人们在保加利亚无意中发现了一批奇怪的“长柄雨伞”。这些雨伞的外观虽与普通雨伞极为类似,但其内部结构却极为特殊。这一“长柄雨伞”的中轴内含有枪管、弹簧、气缸与击发装置,使其成为了一把拥有完整结构的气枪。而该气枪所发射的弹药,就是一个个带有蓖麻毒素的金属合金小球。当作案人扣下伞柄上的击发装置后,被释放的弹簧就会带动活塞,并在气缸中产生高压气体,将金属小球沿着枪管高速射出,从而命中目标。诚然,这一投毒过程极为隐蔽、迅速,且难以被他人所察觉。但卡尔可夫之死,却成为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蓖麻毒素投毒致死案。

揭开蓖麻毒素的神秘面纱

蓖麻,拉丁学名Ricinus communis L.,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索马里和肯尼亚,在全球热带地区均有广泛分布。蓖麻属于大戟科、蓖麻属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热带地区常形成多年生的小乔木或灌木。蓖麻通常呈青灰色、绿色或紫红色,其株光滑,圆形的茎干呈中空状,且带分枝。

美国联邦执法部门在可疑“毒信”中检测出的蓖麻毒素,系从蓖麻的种子——蓖麻子中所提炼而成。从外观形态而言,蓖麻子呈椭圆状,其种皮硬,并伴有黑、白、棕色的斑纹。然而,天然蓖麻子中带有的蓖麻毒素含量较低,因而其毒性也非常有限。就成年人而言,其一次服食八颗以上蓖麻子才可能出现明显的中毒现象。此外,使用蓖麻子所榨取的蓖麻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产物,其在高温榨取的情况下,也会对蓖麻子内所含的蓖麻毒素产生破坏。因此,唯有通过刻意的化学方法进行提取与分离,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经化学提纯后,通常呈现出颗粒状、粉末状或雾状的形态。其能够溶于弱酸或水中,且理化性质较为稳定,不易被高低温所影响。从化学结构而言,蓖麻毒素是由A、B两条肽链所组成的高毒性植物蛋白。由于蓖麻毒素的毒性强且诊疗困难,在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就将其作为应用于军事的化学战剂之一,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究。

一般而言,因偶然接触而导致蓖麻毒素中毒的概率极低。大多数情况下,蓖麻毒素均作为特定人员从事破坏和暗杀活动的生物武器。荨麻毒素通过消化系统、呼吸或注射方式进入人体体内后,其A、B肽链即会分开并侵入细胞组织。在A、B链的作用下,人体细胞内的核糖体被抑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细胞所必需的蛋白质无法合成,进而引发细胞的最终死亡。

蓖麻毒素进入人体数小时后,患者即会出现各类中毒症状。根据中毒途径的不同,患者常会表现出精神萎靡、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发烧咳嗽、血压降低、腹痛腹泻、内脏衰竭、休克嗜睡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便血、血尿、蛋白尿、黄疸等症状,最终可因尿毒症与酸中毒而死亡。蓖麻毒素如摄入过多或治疗欠及时,中毒患者多会在2~5天内死亡。即使治疗及时且得当,患者在治愈的同时,仍会遗留下脏器损伤等后遗症。从临床表现而言,蓖麻毒素易对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造成损害,并产生出血、变性及坏死病变等。而蓖麻毒素对于红细胞的凝集、溶解以及对于呼吸中枢和心血管的抑制与麻痹,则是其能够致死的主要原因。

引发恐怖袭击担忧的蓖麻毒素

2013年以来,蓖麻毒素信件的多次出现,无疑令一直担忧遭遇再次恐怖袭击的美国安全机构和反恐部门如临大敌。早在炭疽邮件出现之日起,相关反恐专家就已指出,除了炭疽外,蓖麻毒素亦可能成为恐怖袭击中的新武器。在阿富汗基地组织成员藏身的洞穴中,就曾发现有大量的蓖麻毒素。人们不禁担心,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利用化学方法提炼出蓖麻毒素后,极有可能将其作为发动恐怖袭击的致命武器。可以说,当数封带有蓖麻毒素的邮件出现在美国白宫、参议院、纽约市政大楼等处时,反恐专家此前对于蓖麻毒素这一生化武器的语词,似乎已经得以证实。

极易获取的剧毒物质

蓖麻毒素“毒信”事件发生后,一名美国社区居民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达了当前美国民众对于蓖麻毒素深深的担忧。利用“蓖麻毒素”和“制造”作为关键词在Google中进行搜索,其结果中可显示大约4000个左右的相关网页。从这些关于蓖麻毒素分离与提炼的网页介绍中可以发现,蓖麻毒素的分离与提取相对较为容易。通常,某个具有一定实验室工作经历的人,都有可能成功提炼出蓖麻毒素这一剧毒物质。这无疑是人们倍感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有行为人心怀不轨,或出现某些疯狂的想法后,其往往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就可以随时获取蓖麻毒素这一剧毒物质。

毒性极强的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作为剧毒蛋白质,其往往只需极少的剂量,就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而通常被认为毒性极强的氰化物与砒霜,往往需要摄入50毫克以上才能达到致死的目的。蓖麻毒素的毒性,高于氰化物的6000倍。一克高纯度的蓖麻毒素,甚至可令3000人中毒身亡。

诚然,相对于“9·11”事件后所出现的炭疽邮件,蓖麻毒素无法像其一样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因而也不太可能成为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工具。然而,对于具体个体而言,无论是炭疽,抑或蓖麻毒素,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致人死亡。此外,就蓖麻毒素与炭疽的危害性而言,特定个体受到炭疽感染,如果发现、治疗及时,依旧可以痊愈。而对于蓖麻毒素而言,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强效的解毒剂,甚至可以说是无药可救的。就此而言,毒性如此强烈的蓖麻毒素,不得不令人感到恐惧。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蓖麻马尔可夫邮件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一封邮件引发的梅赛德斯反弹
车迷(2018年12期)2018-07-26 00:42:32
保费随机且带有红利支付的复合马尔可夫二项模型
基于SOP的核电厂操纵员监视过程马尔可夫模型
巧嘴绕口令
应用马尔可夫链对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进行预测
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隐马尔可夫预测的P-CSMA协议
电视技术(2014年19期)2014-03-11 15:38:07
蓖麻
将当前邮件快速转发到QQ群
电脑迷(2012年21期)2012-04-29 22:16:01
蓖麻防害虫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