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刚,陈 源,陈 超
(新疆地矿局第二、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疆 昌吉 831100)
G217线是一条沟通新疆南北疆的大通道,是新疆“两纵三横”公路主骨架中的一纵,又是国家边防公路网络中的一条重要组成线路。独山子-库车公路(简称独-库公路)纵贯天山,是G217线最险要的路段,70年代修筑后,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连年发生,经常冲毁桥梁,堵塞涵洞,埋没路面,阻断交通,2001年以来,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生上百起泥石流,独库公路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交通干线之一,被誉为新疆地质灾害“仓库”。独-库公路多修建在半山腰,公路沿线泥石流沟谷极其发育,沟谷流域内松散物质丰富,加上山区降水丰富,泥石流频繁发生,泥石流一旦发生时常阻断交通,已成为制约公路运营的老大难问题。2001年6月,在K631+600路段,山区持续降雨后引发巨型泥石流的发生,所形成的泥石流堆积体厚度10m多,泥石流堆积总方量50×10km3多,掩埋公路达500m余,泥石流堆积体进入奎屯河后形成“堰塞湖”,给奎屯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2007年7月,K637路段发生泥石流,约有3×10km3泥石流从沟内冲出,堆积高度达8m,导致140m余长的路段被掩埋,150多辆车及300多人受困天山深处。20世纪90年以来,国内学者从水文、地质等诸多方面对独-库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本文选取独山子至乔尔玛段公路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该段公路沿线地势险峻,泥石流不仅发育,而且多起大型泥石流均发生在该路段,泥石流灾害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是在对独山子至乔尔玛段公路泥石流灾害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险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本文研究对象为独山子至乔尔玛段公路,公路起点位于独山子巴音沟(K577+000),路线由北向南行,穿过哈希勒根隧道后进入喀什河谷的乔尔玛,路线终点为G217线与S315线交汇处(K687+085),公路全长108.744km。公路沿线位于北天山中段,属温带内陆干旱区山地气候,年降雨量300~800mm,山区夏季常连降大雨,积雪厚度最大可达5m。公路沿线横穿依连哈比尔尕山南北坡,山高谷深,地貌形态多样,地势起伏大,多形成陡峭悬崖,植被覆盖较少,为泥石流灾害集中发育路段。公路沿线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岩体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砾岩、凝灰岩、板岩、千枚岩、玄武玢岩等,侵入岩多为花岗岩,土体以风积黄土及砂卵砾石为主,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风化破碎,为泥石流灾害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公路沿线构造极其发育,褶皱主要有依连哈比尔尕复向斜及博罗霍洛复背斜,断裂主要有天山北缘大断裂(准噶尔南缘断裂)、亚马特大断裂、吉尔格勒廷萨依-克扎依达坂断裂(博罗科努断裂)、喀什河断裂及阿拉斯坦-乌代肯达坂断裂,这些断裂构造多次穿越公路,对公路沿线地形地貌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公路沿线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公路沿线沟谷内,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山区,冻结层水主要分布于哈希勒根达坂前后约15km路段。一般性土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的河谷和山间沟谷内,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公路沿线路基均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哈希勒根达坂前后约15km为多年冻土区,土体工程性质较差。公路沿线人烟稀少,仅在养路段及路线周边有少量常住居民及牧民,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筑路、养护等对公路切坡的开挖取土以及牧民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破坏强度有限,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小。
该段公路沿线泥石流十分发育,共计 30处,其中 K577+000-K594+000路段发育 2处,K594+000-K611+800路段发育3处,K611+800-K684+000路段发育25处,为泥石流集中发育路段。
表1 泥石流发育特征一览表
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的跨越沟谷处,以哈希勒根达坂以北分布最多,共计29处,占泥石流总数的 96.67%。公路沿线均为沟谷型泥石流,泥石流沟谷三面环山,一面出口,沟槽横断面呈 “V”型,切割深度多大于40m,沟长大于500m,沟宽2~20m,沟床纵坡>12°,沟谷两侧有崩塌、滑坡发生,堆积区形态呈扇形,扩散角30°~70°,扇面较平整,堆积物厚度一般小于3m,累积堆积物体积一般小于3500m3,堆积物大小混杂,岩性以碎块石和砂为主,砾径多在3~30cm不等。泥石流补给途径长度大,径流区相对较短,受泥石流物源控制,规模多较小。公路沿线泥石流物源主要由沟谷两侧的松散堆积物、沟底松散物以及沟谷流域上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组成,在暴雨和冰雪消融季节,以洪水为动力携带块石、碎石进而形成泥石流。根据现场调查,公路沿线地形高差大,构造活动强烈,冲沟发育,岩体风化破碎,碎屑物质来源广,雨量较为充沛等影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公路沿线泥石流均为中易发,规模小型26处,中型3处,巨型1处。因公路多从泥石流堆积体上通过,部分路面有水流冲刷和堆积痕迹,挡石墙及导水涵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泥石流对公路及行车安全危害较大,危险性中等26处,危险性大4处。
1)地质构造控制着地貌格局,决定了公路沿线泥石流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同时,公路沿线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褶皱发育,构造活动造成岩石破碎,松散物质极为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导致公路沿线泥石流不仅分布密度大,而且出现频率高。
2)通过对公路沿线泥石流的活动状况、表现形式及与植被发育关系的分析,公路沿线的泥石流分布和形成与植被覆盖率关系密切。公路起点至哈希勒根达坂,海拔高度由1680m上升到3440m,海拔升高降水量明显增大,植被状况亦虽之改变。公路沿线30处泥石流中,有29处泥石流分布在植被发育不良的哈希勒根达坂以北。在调查的30处泥石流沟的坡面和沟床中,几乎无植被或植被发育极少,因此,一旦受暴雨作用,泥石流易发程度较高。
3)公路沿线年降雨量300~800mm,从已有的30处泥石流所处位置及降水关系分析,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发生与降水之间存在显著的对应关系,降水量较为丰富的中高山区分布有24处泥石流,占总泥石流数的80%,公路沿线的泥石流的发生发育分布与降水的大小关系密切,降水越大,诱发泥石流的概率越高。
1)对于中大型泥石流可优先采用桥梁跨越,直接避开泥石流危害;
2)对中小型泥石流沟可修建数道梯级拦砂坝,拦截固体物质,避免公路遭到掩埋;
3)对小型泥石流沟斜坡坡面可修建浆砌片石护坡,沟底修建谷坊,减少泥石流物源产生量;
4)对于沟口位于斜坡上方且紧邻公路的泥石流沟,可采用混凝土廊道防护,将泥石流直接排泄到奎屯河;
5)对于沟口紧邻公路的泥石流沟,路面采用过水路面,底部修建涵洞将泥石流排泄到奎屯河。
[1] 朱守森. 天山独库公路北段泥石流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J]. 干旱区地理,1993,16(4): 47~52.
[2] 邓养鑫. 天山独(山子)库(车)公路北段泥石流研究[J]. 干旱区地理,1994,17(1):30~37.
[3 ]张建平,王辉轮,李永智,等. 新疆尼勒克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
[4] 郝永刚,等. G217线独山子至乔尔玛段(K577+000-K687+085)公路改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 新疆华光地质勘察总公司,2006.
[5] 哈斯齐齐格,康剑,居马. 新疆奎屯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08.
[6] 尚艳艳,闫秀萍,单虹,等. 新疆伊犁地区尼勒克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