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

2014-05-02 08:11:20南勇
海南医学 2014年23期
关键词:喜树碱吡柔比星浅表性

南勇

(遂平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遂平 463100)

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

南勇

(遂平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遂平 463100)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与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8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CPT组(42例)采用羟基喜树碱行膀胱灌注治疗,THP组(41例)采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灌注,之后每周1次,持续8周,随后每个月1次,连续8个月规律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患者膀胱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观察2年,A组和B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26.19%和21.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和B组分别为40.48%和6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均为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是羟基喜树碱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作为首选。

羟基喜树碱;吡柔比星;膀胱肿瘤;膀胱灌注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浅表性膀胱癌为主,占70%~80%,病理类型主要以移行细胞癌为主,占膀胱癌90%以上;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主要以经尿道电切或开放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膀胱灌注治疗,但因浅表性膀胱癌具有多中心性及多灶性生长特征,容易复发,其中30%~40%的肿瘤复发后侵袭转移能力增强[1]。因此,如何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是治疗膀胱癌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已采用各种化疗药物对膀胱癌患者进行术后膀胱灌注,亦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旨在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和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复发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7例,年龄32~79岁,平均(59±5.43)岁,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非肌层浸润性移行上皮细胞癌,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CPT组和THP组,A组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平均(61±4.48)岁,其中单发肿瘤37例,多发肿瘤5例;行TURBT术者3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者3例;B组41例(男性22例,女性19例),平均(60±4.82)岁,其中单发肿瘤38例,多发肿瘤3例;行TURBT术者3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者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膀胱灌注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即刻行膀胱灌注治疗,之后每周1次,持续8周,然后改为每个月1次,持续8个月。A组患者灌注前应先排空膀胱内尿液,将羟基喜树碱20 mg用5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灌入膀胱内,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 min,嘱患者每5 min变换一次体位;B组患者灌注前先排空尿液,将吡柔比星30 mg用5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灌入膀胱内,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 min,嘱患者每5 min变换一次体位。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2年,定期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膀胱镜等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复发和有无用药不良反应出现,并且详细记录整个化疗周期每次灌注后的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情况。术后1年内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1年后每半年行膀胱镜检查,并对可疑组织进行活检,判断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情况[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比较 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2年,其复发率分别为26.19%(11/42),21.95(9/41),A组与B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0.204,P=0.652),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灌注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灌注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行膀胱灌注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及肉眼血尿、白细胞数减少(<4.0×109/L)、肝肾功能轻度损害等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48%,B组为6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372,P=0.037),见表2。

3 讨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是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其中70%~80%局限在黏膜层和固有层。对浅表性膀胱癌主要采用TURBT治疗,但是术后仍容易出现复发。有研究表明,采用化疗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定期进行膀胱灌注能有效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3]。因此,选择一种安全而有效的灌注药物对降低膀胱癌的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CPT和THP均是临床中常用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两种药物均有其特点,故选择这两种药物进行研究来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HCPT是先从珙桐科植物喜树中提取出左旋微量生物碱然后经化学合成而得,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药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64.34 kD,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阻止DNA合成,干扰细胞分裂,使DNA氢键断裂、降解,在机体多种调控蛋白的协助下对增殖期的肿瘤细胞起到杀灭作用进而使肿瘤细胞死亡[4]。有研究表明[5],HCPT在50µg/ml的浓度下,能在20 h内使体外培养的SW-1990肿瘤细胞凋亡,并且主要以早、中期的肿瘤细胞为主;在100µg/ml质量浓度下,主要中晚期肿瘤细胞为主,提示HCP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另外,HCPT的分子质量较大,不易被膀胱黏膜吸收,较少进入膀胱上皮内,故其膀胱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比较少引起急性出血性膀胱炎、肝肾功能损害以及骨髓抑制等严重的全身化疗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乏力、低热、全身不适等。

THP是一种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其主要由膀胱黏膜吸收,可在5 min后在膀胱黏膜上皮内达到有效的药效浓度,并且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周围正常组织高,通过进入癌细胞的细胞核内,抑制DNA聚合酶使DNA停止复制和转录,使癌细胞不能增殖分裂进而凋亡,其效果跟其剂量呈正相关,但是随着浓度增大其不良反应也随着加大,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而其全身吸收量较少,对骨髓和心脏的毒性较小[6-7]。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目前公认比较合理的剂量是30 mg/次,保留30 min。THP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膀胱刺激征和肉眼血尿,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药物被吸收后透过黏膜下层进入血管,刺激膀胱组织的血管壁及周围神经导致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随访3、6、12、24个月的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者均能降低膀胱癌复发率,均可作为临床上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药物,但HCPT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THP组患者,且成本较低,可作为临床膀胱灌注治疗之首选。

[1]周卫青.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l0,30(10):67-68.

[2]杨光天,赵海岩,温 峰.钬激光联合毗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3):345-346.

[3]马云波,吕家驹.卡介苗加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观察及尿中IL-8变化的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27(1O):713-714.

[4]王成勇.羟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136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0):1034-1035.

[5]金 铎.羟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34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3-64.

[6]赵 伟,夏木楠,敖 金,等.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羟喜树碱的临床观察[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1,3(3): 154-156.

[7]苏贻洲,黄永斌,张海涛,等.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2610-2611.

R737.14

B

1003—6350(2014)23—3539—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3.1382

2014-05-22)

南 勇。E-mail:nanyong201411@163.com

猜你喜欢
喜树碱吡柔比星浅表性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新生代(2019年8期)2019-10-28 06:39:30
羟基喜树碱PEG-PHDCA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05
吡柔比星脂质体制备与表征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喜树碱衍生物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不同手术方案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吡柔比星通过抑制雷帕霉素信号通道的哺乳动物靶点引发人膀胱癌细胞自体吞噬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