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县翁基钨钼矿找矿实践

2014-04-29 00:00:00蒋庆俊
基层建设 2014年23期

摘要:本文简述了上杭县翁基矿区的区域、矿区、矿床地质情况。对翁基矿区钨钼矿成矿背景、矿化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并总结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对以后在上杭县茶地-溪口一带找矿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上杭;钨钼矿

前言

上杭县翁基矿区位于福建省上杭县东侧,该矿区寨背矿段已完成详查工作。该矿段主矿体部分出露地表外,绝大部分为隐伏矿体。其形态为似层状、脉状、少量为透镜状、豆荚状、扁豆状,矿体总体走向15~30°,往北西倾斜,倾角20~35°。

1、区域成矿概述

勘查区位于闽西南拗陷带西南端之南东侧,与上杭—云霄北西向断裂带交汇处的东侧;处于云山—赖源北东向火山喷发带与上杭—云霄北西向火山喷发带交汇处。该区断裂构造发育,自加里东期至喜山期以来,岩浆岩活动十分强烈,又经历长期的构造变动,地质构造复杂。与本勘查区同处于云山—赖源北东向火山喷发带与上杭—云霄北西向火山喷发带交汇处已发现的矿床(点)有:紫金山大型铜钼矿、庙前大型锰矿以及本公司的通贤钨钼普查区、邹坑矿区天宝寨铜多金属矿详查及外围普查区等近十个规模不等的多金属矿床(点),故该区有着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是一个良好的钨钼成矿远景区域。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出露地层较复杂,以晚元古代和晚古生代地层为主,分布有震旦系下统楼子坝组(Z1lz)、泥盆系上统天瓦崠组(D3t)、桃子坑组(D3tz)、白垩系上统沙县组(K2s)、第四系全新统(Q4)等。

2.2 侵入岩

勘查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大多分布在东部及西南部。侵入的岩体主要有加里东期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3)、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52(3)a)、印支期辉绿(玢)岩(βμ4)、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次黑云母花岗岩(ξγ52(3)c)为主,区内晚期脉岩相对发育,主要有花岗岩(γ)、花岗斑岩(γπ)、闪长岩(δ)等,多呈岩脉、岩墙状产出等。

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发育有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为本区域的主要控矿构造。

2.3 构造

2.3.1褶皱构造

勘查区内断裂发育,褶皱多被断裂改造和破坏,基本能恢复的有塘丰向斜。

塘丰向斜:分布于普查区西北部塘丰村东侧,由震旦系下统楼子坝组(Z1lz)、泥盆系上统天瓦崠组(D3t)、桃子坑组(D3tz)等组成。核部为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D3tz),轴向主要为北西向,南东端扬起,形成于印支期。

2.3.2断裂构造

勘查区内断裂发育,主要有北东、北西向、南北向三组断裂。

北东向断裂:为区内重要控岩构造,控制了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次黑云母钾长花岗岩(ξγ52(3)c)、印支期辉绿岩(βμ4)的分布。由于岩体侵入,区内断断续续见到一系列北东向断裂或地质体沿北东向展布。主要有塘丰断裂、下连村、俞家桥-青山岽断裂,单条长4~10km,宽3~20m。产状:走向NE30~55°,倾向北西,倾角60~70°。断裂带内常见有一些变形的构造透镜体和片理化现象,同时见构造角砾岩、硅化岩;局部石英脉及斑岩脉等侵入,显示出早期压扭性和后期张性特征。

(1)北西向断裂构造带

勘查区内主要见翁基、兴彩科、俞家桥一带,岩体界线呈线状分布。

兴彩科断裂:总体呈南北向舒缓波状展布,多条成组出现,出露长大于5km,宽3~10m。走向为NW320~330°,倾向南东,倾角55~75°。断裂带多具张扭性特征,由断层角砾岩、硅化、黄铁矿化蚀变脉等组成,同时见有花岗岩小岩体和斑岩脉等侵入,带内可见一些受挤压变形的特征,石英被拉长成似流动构造,局部见片理化现象。

和矿化蚀变脉组成的断裂破碎带,总体呈南北向舒缓波状展布,多条成组出现,断续出露长大于20km,组成宽3.5~4.0km,单条长4.0~11.5km,宽3~20m不等。总体走向为南北向,倾向东,局部倾向西,倾角55~85°。断裂带多具先压后张多期次活动的特征,带内可见一些受挤压变形的特征,石英被拉长成似流动构造,局部见片理化现象。后期断裂又有活动,形成破碎带,由断层角砾岩、硅化、黄铁矿化蚀变脉等组成,同时见有花岗岩小岩体和斑岩脉等侵入,显示后期张性特征。该断裂带是区内钼多金属矿的主要控矿构造。

(2)南北、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带

主要为增坑—寨背断裂带,可见由数条断裂和岩脉组成,断续出露长大于8Km,组成宽约1Km破碎带。区内断裂单条宽5~25m,产状:走南NW340~20°,倾向北东,倾角65~80°。断裂带内见有构造角砾岩,蚀变构造岩或碎裂岩,局部见有片理化和发育有辉钼矿化黄铁绢英岩脉及辉钼矿化黄铁矿化硅化脉,后期中基性岩脉侵入。该方向断裂带在勘查区的寨背一带见有钼矿化。

3、矿床地质特征

3.1寨背矿段蚀变矿化特征

3.1.1蚀变特征

区内围岩蚀变较强,但种类不多,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岩体的外接触带上和断裂带中,即以695高地为中心,蚀变为云(绢)英岩化带(高温热液蚀变带)—黄铁矿化带→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带(中高温热液矿化蚀变带)→绿泥石化带(中低温液蚀变带);从现有资料来看,黄铁绢英岩化、硅化均呈面型分布,据已有的分析资料,钼矿(化)体分布于云(绢)英岩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中。

3.1.2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

寨背矿段主要为低品位钼矿体,本次工作采用单指标Mo(边界品位0.03%、工业品位0.06%)来圈定区内钼矿体。已圈定18个钼矿体,主要分布于泥盆系上统天瓦崠组(D3t)、华力期辉绿岩(βμ4)、加里东期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3)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少部分呈透镜状。

平面上,各主矿体分布于3线-22线,垂向变化上,矿体主要分布于600~300m中段之间并以500~400m中段最为集中。矿体均埋藏较浅。

矿体总体走向15~30°,往北西倾斜,倾角20~35°为主,局部达45~50°。

3.2青山岽矿段矿化特征

经槽探、钻探揭露,本矿段4个蚀变带中Ⅱ、Ⅲ蚀变带见钨钼矿(化)体,另外二个蚀变带未进行槽探、钻孔揭露,因此未圈定出矿化体。

Ⅱ蚀变矿化带

经槽探揭露、钻孔控制,圈定矿化体2条(MoⅠ、MoⅡ),其中:

MoⅠ由ZK5001、ZK5002及地表露头控制,矿化体真厚度4.16m,钼品位:0.067%,产状石英脉带群,矿体走向长大于250m,倾向长大于180m。

MoⅡ由ZK5003及探槽控制,矿化体真厚度5.77m,钼品位:0.062%,产状同前,矿体走向长大于200m,倾向长大于280m。

Ⅲ蚀变矿化带

经槽探(TCB3)揭露,圈定矿化体1条(MoⅢ),矿化体真厚度3.35m,钼品位:0.028%,产状走向北东60°,倾向南东、倾角55~65°。

4、寨背矿段矿石质量

4.1矿石矿物成分

据岩矿光片、薄片鉴定资料的统计,矿石矿物成分如下表。

硫化矿

氧化矿

金属矿物

脉石矿物

金属矿物

脉石矿物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辉钼矿

0.1~0.15

石英

40

钼华

0.10

石英

30

黄铁矿

0.2~0.3

绢云母

10

彩钼铅矿

0.05

绢云母

10

褐铁矿

0.1~0.2

绿泥石

6

褐铁矿

0.2~0.4

水白云母

15

方铅矿

微量

绿帘石

2

硅孔雀石

微量

高岭土

12

黄铜矿

微量

水白云母

10

钼酸钙矿

微量

水绿泥石

8

砷黝铜矿

个别

黑云母

2

蛋白石

4

赤铁矿

0.1

方解石

4.5

粘土

15

斜长石

6

岩屑

4.5

钾长石

6

高岭土

7

岩屑

6

合计

0.5

99.5

0.5

99.5

从上表可知,矿物组成较简单,有用金属矿物仅为辉钼矿。

4.2主要金属矿物特征

辉钼矿(MOS2

颜色为铅灰色,金属光泽,条痕呈亮灰色。平行(0001)轴解理极完全。硬度小于指甲,具挠性,有滑感。镜下具反射色多色性,反射色为纯白色至微灰色。在反射光下,呈弯曲的叶片状、弯曲鳞片状。

辉钼矿的晶形以片状、叶片状集合体为主,嵌布于石英脉的脉壁及脉中。粒径0.05~0.45mm为主,连晶大者达4mm。有的呈鳞片状散布于矿石和石英脉中,还见有呈皮膜状集合体分布于绿泥石细脉之脉壁,粒径较小,在0.05~0.15mm。

5、找矿标志

⑴构造标志:本矿床位于燕山期断陷盆地东侧边缘,与东侧中-高山区有明显地形反差,分界线与北北东向断裂带大体一致。在这一构造带上岩石有糜棱岩化、破碎及岩脉发育地段,并叠加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等蚀变组合,可能是矿床所在部位,这是本区域找矿的宏观构造标志。

⑵化探异常标志:矿区土壤化探成果揭示,Mo含量在50ppm以上的异常区是钼矿床的矿化部位,大于200ppm的异常则指示有钼矿体存在。

⑶岩石裂隙发育,特别是贯通性裂隙发育地段,又有黄铁绢英岩化等蚀变叠加,则可能是工业矿体部位。

⑷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叠加部位,多有钼矿化或钼矿体存在。

⑸地表氧化带,裂隙中含铁锰质氧化物较多,裂隙面常见“火烧皮”,指示有矿化存在。

⑹小溪流有锈水出现,且砾石表面有锈色,指示其上源流域硫化矿物较多,可能发现硫化矿床。

6、结论

通过对翁基矿区工作基本查清了矿区成矿背景,矿区片麻状似斑状花岗岩为主要赋矿围岩,矿体呈似层状,矿体与接触面产状基本上套合。

矿化富集的主要因素与片麻状似斑状花岗岩、辉绿岩侵入有关,并且应注意与片麻状似斑状花岗岩、辉绿岩接触较新的花岗与地层外接触蚀变带。

参考文献:

[1]张顺金、曹明志、肖俊民等.福建省上矿杭县翁基矿区寨背矿段钼多金属矿详查地质总结报告 环闽矿业有限公司 2014.

[2]李德伦,王恩林.构造地质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范永香,阳正熙.成矿规律和成预测矿[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4]薛春纪,祁思敬,隗合明,等.基础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