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时工党员管理的调研报告

2014-04-29 00:00:00黄建峰
基层建设 2014年23期

摘要:在目前基层单位党建工作中,对党员与临时工党员的管理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不断改进和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基层党组织对临时工党员管理教育上存在几点较为突出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基层党组织对临时工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健全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单位;临时工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建议

一、目前基层党组织对临时工党员管理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临时工党员转移频繁,去向难以掌握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技能要求低的企业,薪金待遇的厚薄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去与留。从道路建设、房地产、水利专项建设等行业来说,工程短则几个月,多则二、三年。但是,一旦工程竣工后,大批农民工(临时工党员)就会急需转移,重新寻找新的岗位,即迅速临时工。这些客观上的岗位不确定性和临时工的必然性给临时工党员的管理实在难以落实、教育更难开展、作用的发挥更无从谈起。

(2)临时工党员心存顾虑,身份不愿公开

临时工一般来说都是农民,他们基本都不愿意“暴露身份”,不愿意转接党员关系,也不希望接受当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份是打工者,在异乡打工是临时行为,公开党员身份对自己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利益,打工赚钱才是硬道理。原因在于用工单位本身与他们的劳动关系是不正确的。这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性质决定了雇佣关系的临时性质。当一个工程项目竣工,就意味着大批农民工得另外寻找工作,尽管其中一批优秀的临时工党员被列入用人单位备用人力资源信息库,但用人单位与临时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工程完成为时限,当一个工程项目完成时,劳动合同便随之失效。因此,一般的临时工党员都不愿意公开党员身份,管理上真的很难落实。

(3)临时工党员脱离组织,不愿主动寻找

临时工找组织与找工作的矛盾和党员找组织与组织找党员的矛盾比较突出,组织关系转接上就十分的困难。由于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对党建工作遗留下来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专门机构办理农村党员临时工的组织关系证明,使临时工党员很难被流入地党组织所接收。案例一:某男,35岁,籍贯江西,预备党员,离开家乡出来打工已经二年,先后在浙江杭州地区三个工地打工,没有一家用人单位的党组织认可他的预备党员资格,始终没能转为正式党员。同时异地的党组织也难以转接他的组织关系。

(4)用工单位党组织不健全,管理存在漏洞

公司企业内部的党组织机构一半都不健全,党的生活也很不正常,更不用说对临时工党员的管理了!这些用人单位在对临时工党员的组织管理、思想教育、党员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似有似无的“影子组织”现象,看不见摸不着。这是建筑行业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案例二:笔者调研的一家建筑公司,基层党组织存在,分管组织的同志不太清楚自己公司临时工党员的确切人数;问起如何管理教育时,他侃侃而谈起来……农民工是临时工,他们来打工是临时的,我们要花力气去培养教育不值得,也没必要。据笔者调研的38家企业、公司而言,“影子党组织”几乎占了80%左右。

二、造成基层党组织对临时工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临时工党员管理认识不到位,不想管

有的基层党组织认为临时工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无碍大局;有的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临时工党员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2)临时工顾名思义临时性大,不好管

随着临时工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临时工范围的不断扩大,加上临时工地点的不固定,使得这部分党员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3)是临时工党员来着全国各地,思想复杂,不服管

一部分临时工党员,跨地域临时工,长期脱离党组织,党员意识减弱;有的行为自由化明显,不愿接受党组织纪律的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负担;有的认为自己在外地工作,与当地的活动无关,对党组织态度冷漠,以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缴党费。

(4)是党员管理模式陈旧,不会管

一部分党员与原单位或所在地的人事、行政、户籍等方面的紧密联系逐步变得松散,而在社会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逐渐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基层党组织对临时工党员管理教育要做好的主要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临时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

各级党组织要从加强党的建设的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提高对临时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临时工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职责。喊口号、做报告、贴标语式的管理态度与方式已经不管用,提倡沉下基层、蹲下身子、深入到一线、摸清基本情况,这种“一沉二蹲三深四摸”式的管理态度和管理方法。

(2)改版守旧观念,构建起“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的管理格局

对临时工党员管理可积极探索由流入、流出地党组织两地共同管理的“双向管理”模式。变“两不管、两头松”的两地不着杠的模式为“两地管、双落实”的责任到两地的模式。以改革户籍、行政关系为突破口,创建临时工党员管理服务站,街道、社区一级统一设立临时工党员管理窗口,统一管理临时工党员。在创建“两地双向”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增强临时工党员的组织观念,让临时工党员有更多的参与党的各项活动的机会,享有对本地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特别要保证他们与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按照党组织建设跟进零时工党员的原则,让临时工党员“有家可归”

目前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出一条“社区建党”的新路子。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组织,解决原地管不到、属地管不了的矛盾,使临时工党员既“安家”,又“安心”,增强了归属感。在临时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镇村、街道,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临时工党员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因所在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因居住于社区内及其他原因处于临时工状态的党员实施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首先细化临时工党员活动证的管理,外来人口登记时,应要求务工人员如实填写政治面貌一栏,再依托网络与身份证配合使用,解决临时工党员身份难确定的问题。其次需要实行党员一年登记一次的定期登记制度,随时掌握党员流向的问题,以便对临时工党员实行有效管理和教育。再次须做好临时工集中地的党员发展工作,临时工人才逐年增多,尤其是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加大的情况下,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同志就有组织可找。

(4)充分发挥临时工党员作用,让其“有功可建”

要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临时工党员的党性、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工作 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临时工输出地要利用临时工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发动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引进发展经济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5)在社会各界基层党组织中要建立起临时工党员评议活动制度

须从严要求,认真组织临时工党员按时参加民主评议活动,评议活动中时须仔细查验《临时工党员活动证》,听取临时工党员思想、工作情况汇报,了解临时工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情况。民主评议党员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评议和处置标准,按规定评定等次,对不合格的临时工党员须慎重地做好处置工作,疏通临时工党员的“出口”,纯洁我们的党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