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挡土墙种类以及相关质量通病主要存在形式及种类在此基础上,剖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挡土墙;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1.引言
挡土墙是支撑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而承受侧向土压力的建筑物。常常用于支撑路堤或路堑以及隧道洞口、桥梁两端的路基边坡和河流岸壁等,在我国建设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挡土墙施工过程中,由于受施工技术、填挖高度大、地形(地质)情况等情况影响,挡墙局部易出现开裂变形、墙体外鼓、侧向位移等一般病害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其一般质量通病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2.挡土墙常用形式
2.1 重力式挡土墙是指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断面都够大,所以常做成梯形断面。由于它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宜用浆砌石、浆砌混凝土预制块、现浇混凝土来做成。
2.2 悬臂式挡土墙一般由底板及固定在底板上的悬臂式直墙构成,主要靠墙身底板上的填土来维持土压力作用上的自身稳定,它的稳定性主要靠墙踵悬臂以上的土所受重力维持,它的悬臂部分的拉应力由钢筋来承受。
2.3 扶壁式挡土墙指的是沿悬臂式挡土墙的立臂,每隔一定距离加一道扶壁,将立壁与踵板连接起来的挡土墙。
表1 常用挡土墙主要特点对比表:
挡土墙形式
常用材料
材料标准
合理墙高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重力式
浆砌块(片)石、浆砌混凝土
石材强度不低于MU30;水泥砂浆强度M7.5~M15
3~6 米
①自身稳定性好;
②施工简便;
③应用广泛;
①自身工程量大;
②地基承载力要求高
③适用高度较低
悬臂式
现浇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C20~C30
8米以下
①结构轻型;
②承载能力较大;
③造型较美观
①自身稳定性差;
②需要配置钢筋;
③施工复杂
扶壁式
现浇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C20~C30
8~12米
①建筑高度较大;
②结构轻型;
③承载能力较大
①自身稳定性差;
②结构较为复杂;
③施工难度大
2.4 锚定板挡土墙由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墙面板、立柱、钢拉杆和埋在填土中的锚定板所组成,锚杆挡土墙通常由立柱、墙面板和锚杆三部分组成的轻型支挡结构;加筋挡土墙由面板、拉筋组成,依靠填土、拉筋之间的摩擦力使填土与拉筋结合成一个整体。
3.挡土墙质量通病主要表现形式
3.1 基础开挖及抛石垫层:1)基础开挖不当,超深超宽,产生扰动土、松散贴面土;2)土质不良,没有进行基础处理,造成多种圆弧型滑动,塌陷或移位;3)岩石基础的不平整,产生倾斜性预动,使挡土墙墙不稳定;4)抛石垫层平整度差,厚薄不一,造成承载力扩散的不均匀;碎石料级配差,造成应力扩散的不均匀,造成墙体不均匀沉降。
3.2 素砼地板与齿坎式结构:素砼地板厚度不均匀,集中荷载的超承载使之端裂;预制齿坎与砼底板交接不良,受剪切力作用而断裂;齿坎深度不够,造成抗稳定性差。插筋种植深度不够,地板位移、前倾。
3.3 浆砌块石胸墙:砂浆不饱满,座浆操作成铺砌;勾缝不及时、不规范;沉降缝上下错位,前后不是一个横断面,分割线设置成斜线,深度不够,裂缝不归槽。
3.4 压顶线型差,圆弧型成折线状;压顶侧面气泡、麻面多,顶面不平整,收面差,有横向裂缝、龟裂,二次粉刷脱落。
3.5 倒滤层泄水孔不出水,失去倒滤作用,土工织物破损,碎石级配差,土质流失。
3.6 回填土松散、不均匀,缺土地段空洞。
3.7 踏步宽窄不一,斜度过陡;涵管设置位置不统一,未按实际排水量选管径;栏杆砼表层粉刷起壳、气泡、麻面、铁件除锈油漆差。
4.挡土墙质量通病产生原因
4.1 设计对挡土墙各工艺、工序没有具体要求或要求不明确。
4.2 施工过程不执行有关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
1)事前准备工作不足,不熟悉施工图纸和相关工艺、工序规范
2)不按设计要求和石料的实际尺寸,预先计算确定各段应砌皮数;
3)采用层铺法施工,座浆不饱满多空洞,干砌灌浆法在石块之间缝隙小或紧贴处无法灌进,砌筑工艺差石块搭配不当;
4)砌墙未挂线,未检查砌体表面垂直度,发现后未及时纠正;
5)压顶浇筑模板支撑力不足,局部跑模,振捣不利,气泡、泌水、漏浆造成麻面、蜂窝;顶面砼水灰比不当,浮浆过多造成龟裂,用水泥粉洒磨,产生起壳、脱落;砼所有砂过细,产生横向大龟裂,起砂严重;
6)浇筑混凝土构造柱或圈梁时,未对墙体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扰动砌体,导致墙体倾斜;
7)未按图设置泄水孔,或泄水孔杜塞,未按施工规范或图纸要求铺设疏水层,墙体内侧未按规定做出泛水坡度,墙根处残留施工材料未清理;
8)现浇砼挡土墙,分层浇筑的高度不当,施工缝留置不合适,造成细裂缝,振捣不均匀,覆盖面差,泌水现象严重;
4.3 施工过程施工管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造成现场施工队伍质量意识差,施工工艺、工序不规范。
5.挡土墙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1)明确设计相关要求,控制地基质量,严禁超挖回填,基底中的淤泥、浮土、软土等须清理干净。
2)挡土墙材料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选材,石料材质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和裂纹,成块状。
3)浆砌块、片石应采用座浆法砌筑,不准采用层铺法或干砌灌浆法施工,竖缝和石块间的空隙须用砂浆填捣密实;料石砌筑应先算层数,选好石料,砌筑时控制其宽度和砌缝的横平竖直,采用丁顺相间或丁顺相层的砌筑。灰缝不大于20mm也不宜小于10mm;块石砌筑应座浆平砌,上下错缝,内外搭砌,错缝的距离不小于30mm,灰缝宽度采取20~30mm,大空隙的空隙处应先填塞砂浆,再用小石嵌实,拉结石应均匀分布,相互错开,拉结石长度不小于墙厚,当墙厚不大于400mm施内外两块石搭接,其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m。
4)倒滤层施工时土工织布物铺设前对基层进行清淤、整平、表面不得有尖角,平整度偏差在100~200mm范围间,土工织物的拼幅与接长,宜采用“包缝”或“丁缝”,拼接长度的偏差范围为±L/10(陆上)、±L/5(水下),反滤材料的级配要符合设计要求,防止泥土流入,用含水量较高的粘土回填时,可在墙后设置用渗水材料填筑厚度大于30cm的连续排水层,用管类作排水孔时应事先贯通,确保泄水孔的横坡度以利于排水。
5)回填土必须按规范要求施工,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填筑厚度小于30cm,机械夯实或辗压的厚度,每层不大于40mm,当透水性不良或不透水土料回填时,其含水量应接近最佳含水率,回填土高程允许偏差为±100mm。
6)压顶浇筑混凝土的模板必须支李可靠,支撑力满足要求,尺寸符合要求,缝隙与墙身一致,沉降缝上下贯通,横向形成一个断面,浇筑混凝土时及时振捣,全面覆盖,既不漏振也不过振,及时进行平顺抹面,并二次压光,拆模后保护菱角,及时养护。
6.总结
本文通过常见的挡土墙工程质量通病列举及分析其产生原因的过程,可以看出质量通病种类繁多,产生质量病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材料原因、施工工艺原因、成品保护养护原因。从针对通病的治理措施分析来看,只要充分做好事前准备、事中控制把关工作,绝大多数通病都是可以有效防范和避免发生的。
参考文献:
[1]卢逢煦.常用挡土墙的主要特点与设计要点分析[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纵横2014(3)
[2]卢赫晋.秦莹.浅谈挡土墙设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3]陈涤.张军.挡土墙填土的选择[期刊论文]-林业科技情报2004(3)
[4]张建瑞.对挡土墙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铁道建筑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