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矿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而变质岩地区更是金矿成矿比较容易的区域之一,通过对变质岩地区金矿概述的探讨,进而分析其成矿系统,对有效进行金矿勘探,矿产保护和采集开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变质岩;峪耳崖;成矿;原因
一、前言
在变质岩区域,金矿具有更为有利的形成条件,在矿产资源日渐紧缺的背景下,通过对对其成矿的研究能够提高对该矿床的正确认识,加强采矿作业的指导。
二、变质岩区金矿概述
按以往的矿床成因分类,由于矿床的多成因性,一个矿床可以归于多种成因类型,不同特征的矿床又可以归于同一类型,对于矿床成因类型研究鉴别有很大困难,不利于找矿应用。所以,最近的矿床理论研究与成因类型划分,倾向于按含矿岩石建造类型划分,更有利于实际应用,如:
1、卡林型金矿,以60年代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地区首次发现命名,现在通指产于碳酸盐或沉积岩系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金矿物粒度在0.01~0.1Lm间的微细颗粒存在于黄铁矿、伊利石、蒙脱石等矿物中,为肉眼不可见的金矿物。我们国家最近几年在滇黔桂与陕甘川地区发现了一系列这种类型的金矿床。
2、绿岩型金矿,产于古变质玄武岩中的金矿床,主要是绿泥石片岩、斜长角闪岩类变质岩。
3、蚀变岩型金矿,产于硅化岩、钾化蚀变岩、黄铁绢英岩中或石英脉中的金矿床。
4、热泉型金矿,近代大陆热泉喷流沉积或与之伴生的金矿床,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一种很有价值的金矿床类型,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为主要的产金矿床类型,我们国家也有一些重要发现。
5、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实质是受构造岩控制的一种矿床类型,大部分分布于古变质岩系中。
我们比较倾向于以含矿建造划分矿床类型,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一个地区如果完全以含矿建造划分,难于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矿床有一个系统认识,而实质上它们往往有一系列成因联系。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把含矿建造与成矿区域联合起来考虑进行矿床分类,即变质岩区金矿床、沉积岩区金矿床、火山岩区金矿床及现代地热区金矿、红土型或风化残积型金矿等这种分类方案。
变质岩区金矿床,系指在中深成变质岩区内产出的或与变质岩有成因联系的金矿床,包括变质岩区的蚀变岩金矿、绿岩型金矿、韧性剪切带金矿、岩浆热液金矿、石英脉型金矿、沉积再造砂金矿及古热泉型金矿等,这些金矿或者在成矿物质来源上与变质岩有联系,或者在成矿作用上互相联系,构成了变质岩区金矿成矿系统。
三、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1、构造条件
在区域峪耳崖金矿床位于喜峰口-板城构造岩浆活动带中,该构造岩浆活动带为区岩浆及深源含矿流体的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及动力;峪耳崖花岗岩侵入体NE和NNE向的断裂构造裂隙发育,并呈近等距规律性分布,加之花岗岩侵入体和围岩接触带构造,它们为成矿流体提供了通道和堆积空间,是含矿流体运移和富集的有利的构造条件。
2、岩浆岩条件
峪耳崖花岗岩体是峪耳崖金矿床金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它为该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热源、水源、训以及赋存空间。峪耳崖花岗岩体的形态和产状严格控制着矿体分布,矿体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由此可见,峪耳崖花岗岩体与峪耳崖金矿床之间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
3、成矿物质来源
冀东地区是我国金矿主要的分布区之一,区内出露的古老基底主要由太古宙变质岩构成,为本区金矿的主要矿源层。这些变质岩的原岩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它们是由上地幔岩局部熔融而形成的,在上地幔岩局部熔融过程中萃取了上地幔岩中的成矿元素,使成矿元素在火山岩中相对富集,这些幔源的火山岩是该区金矿的最原始矿源层。在太古宙变质作用过程中金得到进一步富集,在迁西群变质岩系中金的含量比地壳岩石高;因此,本区金矿的主要矿源层是地壳作用和上地幔作用的结果,是本区金矿形成的物质基础。
4、成矿温度
据区内气液相包裹体均一测温资料(邱检生等,1994、余昌涛等,1989、柴社力,1989)综合研究,表明其均一温度变化于243-395℃之间,峰值介于280-300。结合峪耳崖金矿的矿物组合及石英均一法测温结果为200—210℃(据张秋生等,1991),可以推知峪耳崖金矿床的形成温度以中温为主,局部为中偏高温。此外,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共生组合亦表现为中温热液矿床特征,而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组合系中温~中低温热液蚀变产物等,也说明了峪耳崖金矿床形成温度为中温。
四、矿床成因机制探析
金在地球化学上具有亲硫性和亲铁性,易于随含碳、硫、氯络合物的热液迁移,其含矿热液可形成于多种地质条件和地质作用中,且可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富集成矿,它既可以是同构造旋回的产物,也可以是后构造期的产物,具有成矿的多样性和普遍性特点。因而可以说金的地球化学性质的活泼性、构造背景的特定性,决定了金矿床产出类型的表观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冀东地区在太古宙经历了基性-超基性岩浆的喷发,形成了金的初始矿源层,也就是所谓的含金建造,这在全球金矿分布中具有普遍性———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基于此,Groves等提出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一些相关地球化学研究也证明基性-超基性岩类因含有丰富的硫和铁而富金,而相关的花岗岩类中却含有极少的金,正好可以作为后期成矿的热源动力。
冀东地区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地壳出露区之一,经历了太古宙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形成了含量丰富的金铁建造。梅燕雄等通过对该区太古宙变质岩研究发现,从麻粒岩、变粒岩→花岗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金的含量逐级增高,斜长角闪岩的平均含金量最高,平均值为51.9×10-9,是地壳平均丰度的15倍。后期经历了燕辽裂陷槽的形成及其巨厚沉积,直至中生代,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下,诱发了中国东部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造就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太古宙形成丰富的含金建造,在中生代强烈的岩浆活动下,发生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富含金的成矿流体,含金流体在运移过程中遇到合适的成矿构造圈闭成矿。对于峪耳崖金矿来说,前后白红花岗岩的侵入作用,在其岩体内部及其灰岩接触带形成了大量破裂,以致含矿热液进入,成矿时发生分散,形成低品位的矿石;而在红白花岗岩接触带,由于花岗岩的强硬,仅在接触带形成构造薄弱带,便于矿液入形成极窄极富石英脉,甚至在一些地方可以发现明金。而对于在老变质岩区,如金厂峪,金矿体赋存于韧性剪切带后期形成的挤压片理化带内,都是含矿热液沿成矿构造上升沉淀成矿,也就造就了牛心山、老铧尖金矿床处于金厂峪、峪耳崖成矿过渡类型,即成矿表观地质条件与此类似又有区别,暗含了金厂峪金矿和峪耳崖金矿的成矿物质同源性,这已通过相关的稀土元素和同位素证明。可以说金矿床具体就位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矿床产出表观特征的差异性,也就是具体的成矿就位构造背景决定了矿床的特殊性,进而形成了处于老变质岩区的金厂峪金矿和峪耳崖金矿表观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初始含矿建造的特异性,造成了后期成矿的特色性。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是两个不同的含矿建造板块,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特色成矿省。
五、结束语
总之,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是地质特征复杂性和特异性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对矿床成因的分析,对矿床的开采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柴社力.河北峪耳崖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013,19(3):271-298.
[2]牛树银,孙爱群,王礼胜,等.冀东峪耳崖金矿成矿控矿构造研究[J].地球学报,2011,21(3):23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