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喷锚支护作为一种先进的支护加固技术,其优点多,在深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喷锚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污水处理;基坑喷锚;支护施工
1、工程概况
某城市乡镇污水处理厂泵房设计规模5000t/d。泵站占地面积40.56m2,进水泵房为地下结构,由提升泵房、进水池、格栅间等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室外地砰高程±0.00相当于黄海高程系绝对标高36.00m。提升泵房底板底高程为-13.140m,开挖深度为12.94m。提升泵房尺寸为3.9m×3.0m,底高程为-13.14m,进水池尺寸为1.5m×1.5m,底高程为-11.700m,格栅间尺寸为3.9m×1.5m,底高程为-11.700m,池体壁厚均为400mm,池体混凝土采用C30,抗渗等级为S8。
2、地质水文条件
2.1该乡镇污水处理厂位于乡镇村落附近,地势比较平坦,根据本次外业钻探、原位测试、土试资料成果及场地附近有关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地基土构成层序自上而下为:①层耕土层厚0.40~1.90m,层底标高为33.86~35.32m;②层中粗砂层厚0.80~1.90m,层底标高为32.26~34.13m;③层粉质粘土层厚1.80~5.00m,层底标高为28.84~30.46m;④层粗砾砂层厚3.90~4.30m,层底标高为24.72~26.26m;⑤中风化泥岩层厚1.40~3.60m,层底标高为21.89~23.63m。
2.2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一般,勘探期间测得静止地下水埋深约1.5~2.0m,地下水位标高约34.64~35.22m。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1.5米。基础施工时,上层滞水对其影响较大,在基础施工中加强基坑内排水。
3施工技术方案
3.1基坑开挖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基坑东侧修筑便道,便道坡比为1:10,便于自卸车出入。基坑由西向东方向逐层开挖。基坑土方分4层开挖,第一层先挖去2.8m,边坡放坡系数为1:0.6,采取锚杆墙锚喷支护结构,并在一层底部留1.5米的平台,土方经自卸车由便道运至指定地点;第二层开挖深度为3.3m,边坡放坡系数为1:0.6,采取锚杆墙锚喷支护结构;第三层开挖深度为3.4m,边坡放坡系数为1:0.6,并在27.90m处留1.5米的平台,采取锚杆墙锚喷支护结构;第四层开挖深度为3.34m,边坡放坡系数为1:0.6,采取锚杆墙锚喷支护结构。土方全部堆运至现场堆土场,同时采用推土机推平。挖土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跟班作业,严格按规定坡比控制边坡的坡度,偏差大时及时修整,小偏差通过人工进行修整,挖至基底标高200~300mm时宜采用人工修整,泵房集水坑采用人工开挖,在坡脚边界300mm处设置250mm宽深度为250mm的排水沟,将雨水、基坑渗水汇至排水沟及时排除,同时在坡顶1.5m外设置250mm宽深度为250mm的截水沟。坑底在清除浮土后,立即组织基坑验槽,待合格后,立即进行垫层及底板砼施工。对于周边建筑物基础超挖部分,根据结构设计总说明采用1:1砂石回填(砂为中粗砂,石料采用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50mm),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压实度不小于97%。
3.2锚杆墙设计与施工
施工顺序:平整坡面→孔位放线→成孔→锚杆加工和安装→灌注水泥浆→补浆→制做钢筋网片并安装(挂网)→喷混凝土面层→定期进行养护
3.2.1平整坡面:采用铁锨人工铲平,达到基本平整、符合尺寸要求,以保证喷浆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坡面平整度允许偏差±20mm。
3.2.2孔位放线:按照图纸要求采用钢尺确定孔位以木桩或钢钎做为标记和编号,孔位误差小于 5cm。
3.2.3成孔:成孔位置按梅花形布局,垂直间距1.5米~1.8米,水平间距均为2米;采用人工洛阳铲成孔为主,机械成孔为辅,根据地层成孔性,随时调整成孔机具。钻孔后进行清孔检查,对孔中出现的局部渗水塌孔或掉落松土立即处理。成孔过程中作好成孔记录,按锚杆编号逐一记录取出的土体特征、成孔质量、事故处理等,以便及时修改锚杆的设计参数。严格控制成孔的位置和角度偏差,成孔倾角偏差小于±3°。孔位的允许偏差不大于150㎜,孔深允许偏差 ±50mm;孔径允许偏差±5mm。
3.2.4锚杆加工和安装:成孔后将锚杆下入孔内,锚钉下入前应清除孔内虚土。锚杆墙坡度 80°,锚杆钢筋为1φ22,每1.5m设一组船形定位支架(扶正筋),按120°布置,焊接在主筋上,制安完成后及时往锚孔内注浆。
3.2.5灌注水泥浆:采用M12强度水泥浆,水灰比0.4,用水泥浆搅拌机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不低于2min。搅拌好后将注浆管插入距孔底不小于 40㎜,通过注浆泵加压,灌入孔底后,缓慢拔出注浆管,直至砂浆饱满,稍后需补浆1~2次,以保证锚杆密实。
3.2.6制做钢筋网片并安装(挂网):墙面配单层φ6.5@250 钢筋网片,与锚杆钢筋连接处焊接井字形钢筋架,井字形钢筋架由 2φ14通长加强筋及 2φ16 长 150mm钢筋组成。上下网片搭接长度 200mm,墙面面层喷C20细石混凝土,厚 80mm,钢筋保护层厚40mm。
3.2.7喷混凝土面层:混凝土配比采用水泥:石屑:砂=1:2:2,水灰比不宜大于0.4。在喷射混凝土前,检查锚头与面层钢筋网片的连接是否牢靠,面层内的钢筋网片是否牢固固定在边壁上,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不小于30㎜,网格偏差是否在-10~+10㎜,然后喷射100㎜厚C15细石混凝土。细石粒径在5~10之间,喷射采用混凝土喷射机干喷法作业。喷射顺序为自下而上(基坑顶部宽1.5米范围喷射混凝土护顶),喷头和受喷面距离宜控制在0.80~1.50m范围内,射流方向垂直指向喷射面,防止在钢筋背面出现空隙。在继续进行下步喷射混凝土作业时,仔细清除预留施工缝接合面上的浮浆层和松敞碎屑,并喷水使之潮湿。
3.3降水排水
根据地质情况,本地区土质为粘性土,土层渗透系数较小,因此土方开挖时拟采取明排水方式进行基坑排水。
3.3.1在开挖之前将表层透水的耕植土层挖除,到2层粘土层。
3.3.2在开挖基坑坡顶外侧设置截水沟,距离以外3m,沟宽度300mm,深度300mm,并引入现状南侧排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
3.3.3开挖至基底后及时开挖排水沟,并引入基坑内集水坑,用来排除雨水及边坡渗水及施工用水排除。
3.3.4降排水工作根据工程开展情况设置1~2人负责,由现场技术员及施工员共同监督执行。
4、基坑变形沉降观测
4.1为确保基坑安全,及时发现隐患和异动,开挖边坡土方、基坑支护和基坑使用期间均应对基坑边坡进行变形监测,每次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应及时向施工及设计方反馈,指导施工,动态设计。在基坑顶部四周设置基坑稳定性监测点,共设置监测点8个,基坑长边方向各设置两个,短边方向各设置两个,监测点采用直径16毫米的钢筋,C20砼包裹固定桩头。
4.2边坡变形观测点应布置在基坑变形较大处。每段基坑坡顶观测点间距不大于25m
4.3变形监测点需在土方开挖前埋设,一般2~5天监测一次,但监测周期必须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a.断面坡顶水平位移变形预警值25mm
b.连续3天水平位移速率预警值3mm/天
c.基坑周边的35KV高压电线杆倾斜预警值2‰。
5、应急措施
5.1若发现有地表开裂现象,应视其发展速度、开裂程度分别采取停止土方开挖、加设锚杆、锁紧锚头等措施,并观测地表、坡面是否有渗水情况,监测地下埋设的市政管线是否有漏水、漏气迹象等。若有,应及时
报告业主、现场监理工程师等,采取切断水源、气源等应急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5.2当边坡支护结构及周边建筑物变形超过允许值,并且变形速率持续增加或边坡土体有滑动趋势时,应视为基坑整体滑移失稳的前兆,应立即采用砂包或其它材料回填,反压坡脚,待基坑稳定后再作妥善处理。
6、结语
深基坑喷锚支护结构的适应性较广,它不仅能有效地用于一般岩土深基坑工程支护,而且能有效地用于支护流砂、淤泥、厚杂填土、饱和软土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是深基坑支护方式中应用较普遍的一种。
⑴深基坑喷锚支护体系本身具有较强的应力和变形调整能力,可避免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整体破坏,变形较敏感段可在基坑开挖线上设置超前锚杆,增加支模体系的整体刚度。
⑵由于深基坑喷锚支护施工采用的是边开挖边支护的工艺流程,因此可对施工过程中基坑的变形作动态监测,随时检验和调整方案,消除事故隐患,提高技术安全性。
⑶深基坑喷锚支护施工时占用空间很小,甚至沿建筑红线也可垂直开挖;喷锚支护是一种主动制约机制的支挡体系,它尽可能保持、提高和最大限度利用土体固有的力学强度,变土体荷载为支护体系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了锚杆、喷射混凝土和钢筋网的作用,因而稳定性好、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曹维昌.周边有建筑存在条件下的深基坑施工策略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0,(2)
[2]王朱康.关于深基坑施工技术的探讨[J].四川建材,2009,(6)
[3]张有祥.高明污水厂地基沉降分析与加固[J].路基工程,2010,(2)
[4]张有利.酒仙桥污水处理厂工程进水泵房深基坑施工技术总结[J].市政技术,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