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环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无节制利用和开发,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最近几年,地震、泥石流、洪涝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我们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步伐。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进行论述,加大对资源的利用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林业循环;经济发展
1、前言
林业生产不仅是满足当代人们生活需要的一种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而且肩负着子孙万代的生存与生活条件重大责任。它所构成的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从林业生产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看,在自然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循环系统。系统内的物质交换、能源流动完全与外界环境相和谐,而林业生产的内容主要是适当的“取”和合适的“予”的过程,这是循环林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另外,林业产业系统是农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林产品、副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林产品、副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林产品、副产品消费系统之间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藕合体。循环林业是以可循环资源为基础,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把林业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消除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环境危机。
2、循环林业的特征
相比较于工业、农业等产业,林业产业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是一个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林业产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林业循环经济有着与一般循环经济相区别的特征。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图1)。
图 1 林业经济系统循环与生态系统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2.3物质闭路循环使用的相对性
一般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级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使用是相对的,开放是绝对的。从林业角度来说,这一特征相对于工业、农业等产业体现得更为显著。由于林业内部所涵盖的产业门类多、范围广、链条长,林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及其与林业外其他产业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森林资源封闭循环利用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林业系统内部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外部系统物质(产品、废弃物等)交换关系上。然而,循环林业还要强调物质闭路循环,其意义在于发挥林业系统多产业、长链条的优势,将林业系统内部所产生的废弃物尽量在系统内部循环消化,尽可能的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节约森林资源的投入。
3、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原因
3.1从自然环境看,如果不能在林业建设上见成效,生态恶化现状将难以控制。
我国人口密度高,森林资源贫乏。全国森林面积仅有1.6亿公顷,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6%。至今全国荒漠土地多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一万多平方公里。有林地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由于林质低下无法保持水土、涵养水分,对防止水土流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历史的警钟和沉痛的教训告诫人们:在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短缺、生态严重蜕变的条件下,我国林业产业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立足现有的资源状况,发展循环型林业产业,才能使林业发展有质的飞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从森林资源看,如果不能确保资源不断增长、节约利用,日趋紧张的木材和林产品供求矛盾将难以缓解。我国森林资源严重匮乏,木材蓄积量仅有112.7万立方米,人均8.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2%,而木材需求量却是一个消费的大国。
预计到2015年全国用材需求量高达4.8亿立方米,缺口1.9亿立方米。如果不注重森林资源不断增量,不采取节约、循环用材措施,将如此大量的用材缺口完全依赖国际市场,不仅要花费大量外汇,加大成本,而且风险很大,经济安全缺乏保障。
3.3从经济效益看,如果不能变革经营方式,林业企业陷于经营困境将难以摆脱。林业产业实施循环经济,既涉及到全社会加速绿化河山,改善自然环境,又关系到林业企业谋求生存空间,增强经营活力。林业企业一面用材紧张,一面浪费惊人。全国每年抛弃林产废弃物及加工剩余物多达2亿多吨,一些可利用的林下植物、沙生灌木和非木质资源,有相当一部分长期闲置得不到开发利用。只有实行节约、综合、循环用材,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子,才是提升林业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4、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4.1 切实加强领导,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周期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林业循环经济推进协调机制,对重大事项要统一研究部署、科学民主决策、协调各方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全力确保林业循环经济顺利、高效开展。
4.2 开展封山育林,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物质保障
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使林业资源得以有效的更新,加快森林资源的发展,这样森林资源的健康成长及发展对林业循环经济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4.3 拓展融资渠道,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就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类资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4.4 加快科技创新,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目前在林业产业结构中高效循环利用的领域内可以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的力度,在这方面可以提高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力度,使其研究成果得以有效的应用,从而推动林业资源的扩展及可持续性利用。
5、结语
当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有所增强,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更应加大力度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使森林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建兰,林诗文,刘娜等.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及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33-2636,2722.
[2]朱玉林,陈洪.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林业循环经济研究[J].生态经济,2007,(6):108-110,121.
[3]王叔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及生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安徽农业科学,2010.
[4]宁铭铨,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架与实施策略,2006
[5]方莉华,张才国.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界定及其实质[J].华东经济管理,2005(3):83- 85.
[6]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131- 136.
[7]张凯,刘长灏.对循环经济无害化原则的认识[J].环境保护,2008(3):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