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富阳市大山顶矿区石灰岩矿补充勘查设计

2014-04-29 00:00:00厉一元
基层建设 2014年23期

摘要:本文主要对浙江省富阳市大山顶矿区石灰岩矿补充勘查设计进行了论述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勘查设计

前言:

浙江省富阳市大山顶-灰良岗一带是浙江省重要的石灰岩原料基地,其石灰石资源具备质量好、资源量大、开采条件较好等优势。现已有2家矿山设置,其矿产品主要用于冶金、脱硫、水泥等行业。

本次地质工作主要任务如下:

对西至大山顶,东至板壁山一带石灰岩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工作,查明脱硫灰岩、熔剂灰岩、水泥用灰岩的分布、产出位置、赋存状态,根据脱硫灰岩、熔剂灰岩、水泥用灰岩的质量要求对矿石进行分门别类,基本查明不同矿种石灰岩的资源储量。

一、矿区地质

1.1地层

本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陆相碎屑岩建造和石炭系浅海相沉积岩系。下石炭统叶家塘组(C1y)滨海沼泽相碎屑岩沉积,为一套砂质泥岩、石英砂砾岩,石英砂岩地层。与下伏上泥盆统珠藏坞组(D3z)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主要岩性底部为砂砾岩、白云岩,中、上部为微晶灰岩。

(1)上泥盆系珠藏坞组(D3z):分布于矿区北西侧和南东侧。

(2)石炭系下统叶家塘组(C1y):分布于矿区的南部和北部。

(3)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本组地层为主要的含矿层位,平面形态呈狭长条带状分布,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为和以往地质资料相结合,本次对黄龙组的分层采用《浙江省富阳县大山顶熔剂、水泥灰岩矿区勘探报告》中对黄龙组的分层方法。

(4)第四系(Q)

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洼陷盆地和沟谷内,主要为黄土、褐色粘土、亚粘土以及砂土、岩石碎块等残、坡积物组成。

一般厚0-5m左右。

1.2构造

(1)褶皱

本矿区为一个基本对称、较为完整的向斜构造,向斜外缘为志留系砂岩、两翼为上泥盆统珠藏坞组砂泥岩,下石炭统叶家塘组(C1y)砂质泥岩、石英砂砾岩、石英砂岩地层和黄龙组的白云岩组成,核部是黄龙组地层。

(2)断层

本区断层较为发育,断层以8°-47°和310°-330°方向产出为主,即北东向的纵向断层和北西向德横向断层。

1.3岩浆岩

本矿区岩浆岩出露较少,根据以往的资料以及实地踏勘的结果,没有发现任何火成岩的迹象。

二、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

2.1勘查类型的确定

本矿区位于大山顶向斜核部,向斜形态较为完整,北东段受断层影响矿体呈单斜产出,结合历年来多次地质勘查工作成果,本矿区有如下特征:

1、内部结构复杂程度:本矿区矿石质量较为稳定,含少量夹层。但考虑本次工作工作目的,需要区分熔剂灰岩、脱硫灰岩、水泥灰岩的赋存位置,因此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可定为中等。

2、矿体厚度稳定程度:本矿区矿体联系,厚度变化小,变化有规律,厚度变化系数<40%。

3、构造复杂程度:矿体西南段呈向斜产出,构造清晰,形态明朗;北东段(板壁山矿段)受断层影响呈单斜产出,矿体顶底板清晰。矿体受断层切割较为明显,但层位基本对应,总体构造较为简单。

4、本矿区岩浆岩不发育。

5、本矿区岩溶较为发育,分布较多溶洞,地表岩溶率一般在3%—10%之间,对开采有一定影响。

基于以上地质因素,参照DZ/T0213-2002《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划分勘查类型的原则,确定本矿床勘查类型属第I勘查类型偏复杂型,以300(走向)×300(倾向)的工程网度对矿体进行控制,估算内蕴经济资源量(332+333),以达到详查地质工作目的。

2.2具体工作部署

前期,对矿区北东地质工作较为详尽的地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对原来测试成果进行分析计算。同期对矿区南西面开展野外地形地质测量、剖面测量。

根据对矿区北东段资料分析整理结果,结合以往地质工作布置勘查工程;确定槽探钻探施工位置;南西面根据野外地形地质测量、剖面测量结果系统布置勘查工程。

对矿区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结合以往地质成果,估算资源量。

根据本矿区的特殊情况,本矿区分三个工作区,分别为板壁山工作区、大山顶工作区、大山顶以西工作区具体的工作部署如下:

板壁山工作区:板壁山矿段主体为单斜构造,原工作程度为勘探,钻孔终孔位置为白云质灰岩(C2h2),所采取样品分析项目较齐全,该资料可以为本次工作所利用,所以本次工作在板壁山工作区不在布置深部工程,以前期地表和资料分析整理工作为主。

大山顶工作区:该工作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本次工作主要以深部验证为目的,大致了解矿体底部形态、产状,因此本次工作在大山顶矿段东部0线、中部IVC线、西部IX线各布设1个钻孔,孔位布于矿体的向斜核部,此外在IX线与V线之间因间距过大,工作程度较低增补勘探线Ⅶ线,布设钻孔ZK71,合计钻探工作量1330m。

大山顶以西工作区:该工作区工作程度较低,石青坑矿段虽做过详查工作,但受原工作目的、工作手段影响,其深部工程未能穿透底板,本次工作重新布置工程,除XI与13线间距200m(沿用原勘查网度)外自东向西以300m间距布设勘探线5条,分别为13线、15线、17线、19线、21线,大山顶以西工作区共布置钻孔8个。钻探工作量1875m。

前期,对矿区北东地质工作较为详尽的地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对原来测试成果进行分析计算。同期对矿区南西面开展野外地形地质测量、剖面测量。

根据对矿区北东段资料分析整理结果,结合以往地质工作布置勘查工程;确定槽探钻探施工位置;南西面根据野外地形地质测量、剖面测量结果系统布置勘查工程。

2.3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2.3.1测量工作

测量工作包括地形测量、剖面测量和工程点测量,本次测量工作采用西安80坐标系对矿区开展1:2000地形测量,对原来做过勘探、详查等工作的地段,需对地形发生变化的地段(采场等)进行1:2000实测。1:2000地形测量面积10km2。

为了有效的利用已有的地质成果,本次工作基本保留原有的勘探线剖面,根据网度要求,对矿区的西南面(未知矿段、三江矿段、石青坑矿段)以300m间距布设勘探线5条;利用原报告勘探线15条,剖面测量共计11.2km。各勘探线端点、槽端、钻孔和其它工程点均需测定坐标,并展布于地形图上。

2.3.2地质剖面测量

地质剖面测量是指对勘探线剖面,根据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和矿体分布特点,实地测量各种地质现象,并据此布置各类探矿工程,最终结合编录资料,圈定各类地质界线。圈定矿体面积并用于资源量估算。地质剖面测量11.2Km。

2.3.3槽探及剥土

槽探主要沿勘探线进行。目的有二:一是揭露矿体以便于采集各类样品;二是揭露各种地质、构造界线。槽探深度以达到地质目的为原则,规格依覆盖层深度而定,一般最深以不超过2.5m为宜、槽底最终宽大于0.6m。要尽量挖至矿层的新鲜面,以保证取样的代表性为原则。预计槽探工作量4500m3。

2.3.4钻探

钻探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揭露了解矿层深部的质量以及厚度的确定和变化情况。地质编录和采样测试是重要的工作手段。各钻孔均为90 º直孔,宜采用Φ130mm直径开孔下好孔口护壁管,钻进工艺为小口径金刚石绳索取心,终孔直径不小于59mm。

钻探施工的技术要求为:孔深、倾角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孔深校正、测斜、钻孔封孔方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及班报表记录、孔口立桩标志及岩矿心管理等,严格执行《地质勘查钻探岩矿管理通知》DZ/T0032的规定;岩心分层采取率要求不低于70%,矿心分层或分段(5—10m)平均采取率要求不低于80%。矿体(层)顶底板围岩3—5m范围内,矿层以及重要标志层平均采取率也要求不低于80%。地质技术人员应及时进行地质编录和取样工作,并严格执行《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范》DZ/0078—93。

本次详查的钻探总工作量约为3205m。

2.3.5水文地质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是矿产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经济合理开发和矿山生产安全,应与矿产地质工作统一安排进行。

收集有关气象资料,开展水文地质调查,结合地质填图成果、钻孔岩芯特征和钻孔简易水文观察数据等,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调查矿区地表会水面积,计算采矿场最大汇水量,自然排水条件,最大洪水水位及对矿区的影响;提供供水水源方向。

调查矿区岩石、构造、工程地质条件、风化作用和边坡情况,论述采场边坡稳定性。收集当地地震资料。为矿山规划和建设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收集相关环境地质资料,结合矿区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条件,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

具体工作中按《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