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

2014-04-29 00:00:00罗明中
基层建设 2014年23期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宅基地和遥感影像技术的特征,分析了采用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法在农村宅基地测量中的优势、问题和优化措施,希望有助于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遥感影像;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

随着国家不动产登记实施条例的实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近年越来越受重视,为此需要更快速、更准确、更具动态性的宅基地地籍资料作为证明材料。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很难负担农村宅基地的测量需求,所以各地开始逐渐引入新技术来优化地籍测量,遥感影像技术正是其中应用性较强的一种。

一、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特征

(一)用地特点单一

与城镇地籍调查不同,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工作复杂程度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农村宅基地在用地方面比较单一。具体来说,农村宅基地基本只有两种用地类型,一种是宅基地本身,另一种是分割宅基地的街巷用地[1]。这种特点对地籍测量工作有一定的优化作用,由于类型单一,所以对比例尺的需求不高,大部分选择1:1000的比例尺即可,个别独立性较强的农村甚至可以选择1:2000的比例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宅基地的测量工作得以简化,具备了追求更高便捷性的前提条件。

(二)调查范围有限

针对农村宅基地进行地籍测量时,实际调查范围基本只局限在村子中,这与城镇地籍测量有一定的区别。城镇地籍测量为了确保有效宗地成果,实际测量范围往往要超出城镇基本面积,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则没有这个需求,因为村庄土地的复杂程度低、孤立性强,所以地籍测量只需保证基本图斑即可。因此,单个农村宅基地的实际地籍测量范围往往比城镇的实际地籍测量范围要小,但由于行政区划内农村的数量比城镇要多,所以农村宅基地总的地籍测量范围仍高于城镇。

(三)分布方式零散

不同于集中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地籍测量,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对象在分布上相当零散而且数量众多,尤其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一个县级区划内的村落可能多达数百个,甚至上千个。这些测量对象虽然每个的面积都不大,但是面积总量远超城镇,而且由于分布过于零散、广泛,所以实际测量工作非常困难,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日久。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工作能效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二、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在测量农村宅基地时的优势

(一)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高适性优势

应用了遥感影像技术的地籍测量在测量农村宅基地方面具有非常高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遥感影像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探测,如果使用陆地卫星进行遥感测量,一次测量范围可达数万平方千米,这对总面积大、分布零散的农村宅基地来说非常适合,可以同时对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全部村落进行地籍测量;其二,受限于技术条件,我国的遥感影像在精度和清晰度方面有一定的不足,而农村宅基地对地籍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要求相对较低,因此遥感影像导致的负面影响比较小。

(二)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便捷性优势

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极高的便捷性,这种便捷性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这种测量方法大部分依靠陆地卫星、航摄飞机等设备,野外测量作业量大大减少,避免了过多的人力测量负荷;第二方面是这种测量方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测量资料,不必像传统地籍测量一样以年为单位进行;第三方面是遥感影像可以直接联动传输给计算机设备,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等后序作业,传统的资料汇总步骤得到了极大的简化。

(三)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综合性优势

传统地籍测量所用的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获得的测量资料在应用上也较为单一。相比之下,遥感影像式的地籍测量具有较强的泛用性,不仅所获测量资料可以用于多个领域,而且可以和当地其他测量、勘探类工作共同进行,提高各项工作的总体效率。尤其是山区村庄的宅基地测量,这种综合性优势更能体现出来。

三、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在测量农村宅基地时的问题

(一)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数据过多问题

测量数据完善是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一大优势,但该优势同样会带来数据量过于繁多的问题。在地籍测量时获取的遥感影像是通用影像,包括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并非全部是地籍测量所需要的,尤其是精度要求与复杂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宅基地,实际需要的测量数据并不多。因此,相关作业人员一方面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筛选,选取必要的影像数据,另一方面要与其他领域合作,对不需要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再利用。

(二)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测量精度问题

理论上来说,遥感影像技术能达到极高的测量精度,可以进行厘米级的地籍测量,但受限于技术条件、分析方法、自然干扰、人为误差等因素,实际的测量精度只能达到0.5米左右。根据地籍测量的相关规范,这个测量精度刚刚能满足精度要求,所以在测量中稍有不慎,测量精度就会超标[2]。因此,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需要采取多重措施来保障测量精度,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后续分析负担。

(三)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判读误差问题

遥感影像往往存在判读误差,这种误差通常来自于影像清晰度的不足与判读人员对影像现场的不了解。由于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结果具有法律效力,所以这种判读误差的危害很大,处理不慎容易引起权属纠纷[3]。因此,如果遥感影像上出现判读不清之处,地籍测量人员往往需要再度进行外业测量以避免判读错误。这种解决方式费时费力,降低了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的作业效率。

四、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在测量农村宅基地时的措施

(一)通过先期处理排除多余数据

为了避免多余数据的干扰,获取的遥感影像资料需要进行先期处理。具体来说,首先要调整影像,将多余的斑点、灰色、超出测量范围的部分去除,该步骤同时有优化影像清晰度的作用。其次要使用正射校正法处理影像数据,该步骤需要选择适当的界址点用于像控,选点要注意均匀[4]。最后将处理完的影像制作正射影像图。由于该工作的工作量较大,所以目前大多使用电子计算机作业,通过辅助软件完成上述步骤。

(二)通过校正解译保证测量精度

为了保障测量精度,校正完成的正射影像图需要进行解译。对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影像来说,解译对象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以及各种地物要素。为了获取必要的解译依据,往往需要野外调绘作业,将获取的地物要素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叠加起来,修正遥感影像不精确的部分。此外,如果地籍测量的农村位于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的山区,则还需要使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影像校正解译[5]

(三)通过多方配合规避判读误差

为了尽可能高效地对判读误差进行规避,有必要与多方配合处理难以判读的影像资料。举例来说,可以邀请熟悉当地环境的管理人员,直接修正影像判读不清的部分;还可以与当地相关机构合作,借阅原有的测绘资料,对影像误差进行修正等[6]。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选取几种配合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同方提供的修正方案存在矛盾,或者缺乏必要的指导人员与指导资料,仍要进行现场补测作业。

结语:

遥感影像式地籍测量需要与信息技术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因此在应用该技术对农村宅基地进行地籍测量时,要同步进行信息化测量系统的建设,以满足遥感影像那庞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需求。如果过多依靠人工作业,反而有可能降低测量速度,因此该技术的应用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黄斌.农村宅基地测绘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与应用[J].地球,2013(4).

[2]TD/T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李佳峰,张有智,刘述斌等.遥感技术在城市1:2000多目标地籍图制图方法中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

[4]范明华.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现代测绘,2013(11).

[5]姚国标,杨化超,张磊.遥感影像支持下地籍图库更新的探索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2(5).

[6]王权方,许纪承,陈媛媛等.遥感空间分辨率对居民地信息提取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