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和谐、和谐城市等术语的诠释,阐述了和谐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然后对环境和谐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和谐;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或人工因素的总和。狭义的环境包括土地、水文、空气、植被、微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建筑、道路、管线等人工改造过的环境因素。广义的环境不仅包括狭义环境因素,还包括人口分布、资源条件、市场因素、经济基础等社会人文因素。城市环境即城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美学环境等的总和。人们工作、生活在环境中,谁也无法完全漠视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利用环境,同时又对环境施加影响,好的环境可以让人们工作、生活愉快,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精神面貌;糟糕的环境不仅使人沮丧、抑郁、烦躁,而且对身体健康也产生不利影响,容易罹患各种身心疾病,可见创造和谐的环境是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城市规划的最高纲领是创造“永续发展”的“和谐城市”[1],因此本文针对环境和谐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
1 环境和谐与和谐城市诠释
1.1 何谓和谐
近年来,“和谐”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例如“和谐社区”、“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等,但少有人熟悉其真实含义。南朝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左传·襄公十一年》又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说明不同乐器协同工作可以产生好听的音乐。在这里“谐”是协调、协同之意,是实现“和”的手段;而“和”是相济、融洽的意思,是“谐”的结果。世界有所不同,因而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但遵循一定规律相互配合就能化解这些冲突和矛盾而终至和谐。
1.2 环境和谐
工业文明创造了前人难以企及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的增强,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于是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短缺、森林锐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灭绝的严重恶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毫无疑问,人类无法离开自然而生存,人类对自然予取予夺,最终大自然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报复”,因此人类应当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环境容量。人对待自然,不应只是作为资源的“消费者”,还应成为资源的生产者和再生产者,这样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并奏响大自然的和谐之音,人类也能获得“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除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还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问题,也就是人文环境的和谐。随着城市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拥挤、快节奏的城市中,生理和心理上的压迫,造成了比乡村更高的心理疾患发病率、犯罪率和自杀率,因此人文环境和谐要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人群之间和谐相处,避免发生社会分化和对抗。
1.3 和谐城市
和谐城市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发展和谐的城市,这“三个和谐”构成了和谐城市“柱锥模型”的三条边,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就能维持可持续发展;任何一方冲突导致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产生令人沮丧的环境破坏、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城市发展变得不可持续,因此和谐城市也就是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协调发展、不相冲突的城市,是构成城市的各种音符和谐共鸣的城市。
2 环境和谐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2.1 设计理念
在环境和谐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就是要遵循环境和谐理念,通过适当的规划手法和恰当的处理方式,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的自然环境以及亲切、和睦、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其内容涉及规划布局、空间组织、环境设计、公共设施、道路规划以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控制等。生态化不等于树木、绿地的填充,也不是绿化覆盖率的表征,而是综合考虑各种植物的配置、四季相宜的种植方式以及硬质铺装、活动设施相应的功能,还要考虑自然空间、人工空间的合理配置,从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2,3]。景观化也不只是用来观赏的,而是要突出人的主体性,例如小区景观必须与居民休闲活动相匹配,在看的同时还要能够使用这些景观设施,因而在材料选择上不仅要耐看,还要考虑人体接触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人文环境塑造方面应该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本价值的尊重,强调个性但不以环境要素堆砌或者张扬设计师个人色彩的表现,如居住区环境规划要体现人情味和地域性特点,如果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就会丧失居住区应有的价值目标和人文属性。
2.2 规划布局
布局是城市规划结构的具体表现,其核心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规划设计,应依据城市用地性质、内容、规模以及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进行布局。以居住区规划布局为例,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周边环境、交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建筑布局、群体组合、空间环境、绿地系统等内在联系,使之成为有机、完整的系统,并符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及行为特征,以体现小区的宜居性与便利性。居住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以方便居民生活为重,布局应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还要组织与小区人口规模相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服务设施等,以提供社会化服务、经营功能,如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这些设施要围绕居住中心而设,并根据居民需要合理布置。在居住区、公共设施之间合理组织人流和车流,并配置车辆停放点,当前许多小区实行人车分流,除预留必要的消防通道以外,地面通道全部让给行人使用,安排车辆直接进入地下车库,这种布局方法提高了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值得推广。居住区绿地率超过35%是必要的,但应合理布置及多样化,并将集中布置与分散布置结合起来,以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如既注重中心公园、分区小公园的建设,也不忽视路旁绿化、房前屋后绿化的配置。公共设施应远近相宜,既方便使用,又能避免对住户造成干扰。
2.3 空间组织
空间由三维物质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组织决定了城市的特征。“组织”源于希腊语organon,寓含“和谐”之意,所以恰当的空间组织就要保证空间要素之间和谐统一。仍以居住区为例,其空间要让居民能够感知它的存在,也就是空间要与反映生活内容的空间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要素契合,具有层次性、舒适性、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还应保障私密性要求。规划设计主要考虑居住区的外部空间,通过外部空间的有效组织营造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在进行规划设计时,空间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并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建筑小品之间以及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居住区便于寻访和识别。要体现地方特性,如群体布置应因地制宜,北方宜南敞北闭,而南方宜开敞通透。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应增强院落功能,扩大交往空间,通过多样化、多层次、富于变化的手法,营造功能与形式协调统一的交往空间,例如在高层建筑之间和楼顶部位设计立体交往空间。
2.4 环境设计
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的基础上,依照整体性、多元化、生态性、地域性的原则进行环境设计。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重视地形地貌的解读,认识地形形成的自然过程,理解自然排水、水土保持和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意义,避免见山挖山、遇水填平、逢树砍树的粗暴做法,而应尽量减少对地形的扰动及对自然排水的干扰和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移植植物也要考虑生态影响,重视物种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适相宜,遵从“互惠共生”原理,保持植物的自然群落结构和地域特点。精心布置建筑小品,丰富和美化环境,但山石不可大量采集,因为山石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采集山石会破坏自然环境,故应有所节制并用其他材料替代。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应重视气候环境的设计。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的气候特点差异很大,北方冬季寒冷且常有沙尘,所以建筑多采用坐北朝南,南向开窗,北向窗户很小,并且屋顶和外墙厚重以御严寒。南方夏季炎热潮湿,雨量充沛,故此房屋遮阳、防雨、隔热、防潮性能要好,因而热环境的改善就成为设计考虑的重点。影响南方城市热环境的因素包括城市规模、区位条件、用地布局、规划形态、绿化与水体布局等。根据研究[4],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
素中,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开发强度、水域比例、平均高程、工业用地占比、居住用地占比,开发强度是建设用地与规划区总面积之比,因此过度开发对城市热岛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水域是最重要的冷源,形成“水陆风”而降低周围区域的温度,植被可形成“林源风”也具有改善热环境的显著功效,因此水体和绿地在环境设计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 结语
经济建设的成就虽然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但环境污染的恶果还是让人类付出了代价,因此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使城市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环境和谐,意味着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环境和追求包容性的发展,因而应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价值观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妍.城市工业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研究——以山东莱钢工业区为例[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3]姜云,张洪波,庞博.城市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梁颢严,李晓晖,何朗杰.广州城市尺度的热环境改善区划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3(11):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