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包含大量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的内容, 是培养学生人文品味和诗意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自然风光的描绘,歌颂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崇高的品德,揭露和批判腐朽、落后、丑恶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丰富和增长了知识,而且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了一代新人的美丽心灵。
关键词:品读语言;激发兴趣;创设意境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较低,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差。在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十分重要,是当代精神危机之下教育的必由之路。本文对美育教育在教学内与教学外两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的改进
1.品读语言,挖掘“美因”,欣赏“美”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基本内容。其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审美素质的教育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汉语的准确性与细腻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所无法代替和超越的。例如,《桂林山水》这一篇文章,你能够发现这篇文章具有非常传神的词语,并且也十分注重句式,作者在描写“山、水”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工整的排比应用得非常好,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山的“奇、秀、险”与水的“静、清、绿”。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进行重复性地朗读,以明确每一个分句间的结构,让学生有效地感受文章韵味的优美,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就能够受到很好的熏陶,进而使学生对桂林的山和水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
2.激发兴趣,创设意境,感悟“美”
意境指的是作者描绘的景物跟感情有效统一的一种境界。意境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感受意境,让学生紧紧地围绕作者描绘的景物,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充分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以融入作者描绘的意境当中去,这个过程属于想象再造。比如《荷花》这一篇课文,针对这篇具有优美意境的文章,当学生感受到了荷花、荷叶的形态之美后,再为学生配上一曲充满情感的音乐,以使学生融入优美的意境当中去,对荷花池的情境进行想象。学生在经过想象之后,能够沉醉在美丽的意境当中,学生体验美丽意境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美育的过程,与此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外的改进
学校教育是重要的教育,但它并不是全程的教育,而是阶段性教育,所以就需要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的辅助。我们知道,家庭美育是基础教育,出生在健康和谐的家庭的孩子感受美的能力要好于出生在残缺的家庭的孩子。国家教育政策应大力推广并出台相应鼓励美育发展的规定,在社会教育大趋势背景下加强社会各界对学校美育的重视,直接帮助学校美育的发展,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与发展,达到实施美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伟.以情启迪生命之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7).
[2]杨猛.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8).
[3]叶美玲.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J].2009(18):30.
(作者单位 贵州省望谟县乐元镇中心小学)
?誗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