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带着微笑进课堂,将微笑像阳光雨露一样撒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消除抵触情绪,乐于接近老师,甚至信任、喜欢老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主动、努力奋斗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学习兴趣;个体差异;和谐关系新的数学课程的构建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只关注学科内容体系和结构的束缚,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积极的情感和持久的自信心,以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为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是我数学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学生好评的成功所在。例如,榜样激励法,近几年来本校学生中,原来基础很差经过自己努力而学好数学,考上高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再如游戏激趣法,在复习“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本章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由组长在上课前5分钟召集全组学生把各自找到的错误拿到一起讨论、归纳、整理。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题贴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给该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者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这对基础很差的学生来说,寻找错误不难,这也是一种成功,容易使他们树立起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然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运用科普讲座法,把数学知识拟人化,也可以运用问题探究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总之,要针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方法,贯兴趣于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以学习为天职,面对“待优生”,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我经常听同学科老师的优质课,感觉就是精彩,让人有一种享受和陶醉感。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灵活自如,课堂轻松愉快,特别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高涨。为什么优质课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而平时的数学课就不行。深思熟虑后,我觉得平时上课淡化了一点,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尤其是对“待优生”。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们渴望进步的心理是一致的,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就是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或答错了,我们也应该对其敢于回答而给予表扬。因为能在那么多同学面前回答问题,对“待优生”来说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那就等于赐予他们力量。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课,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开始敢试的人不多,我见这种情况,并没有大声斥责,而是面带笑容,鼓励了一番。慢慢地,举手的人多起来了,到后来全班学生都跃跃欲试,耳边不时地传来“老师,我!……”我叫了一个“待优生”让他举例,他一边说,一边担心地看着我,我不时地投去鼓励的眼神,使这个学生信心倍增,他居然很流利地举出了好多例子。事实证明,尊重差异,分类推进,关注全体学生是优秀数学教师的基本品质。
三、重视情感投入,建立和谐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是师生信息、情感交流传递的双向过程。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其本身的情感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起着能动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仅是对学生的情感,还包括对学科的情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科的喜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众所周知,人的聪明才智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带着微笑进入课堂,将微笑像阳光雨露一样撒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消除抵触情绪,乐于接近老师,甚至信任、喜欢老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主动、努力奋斗的创新精神。在这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和老师友好合作,相互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独特的见解,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和聪明才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创新中去,才能实现默契的师生互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加大情感投入,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情感基础,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所有学生愿学数学,让他们真正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 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
?誗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