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的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2014-04-29 00:00:00梁亚婷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6期

摘 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问题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有利于思考与探究的氛围,并为之提供富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这样才能激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细胞,优化他们的思维策略,促使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氛围;合作交流;问题情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一要求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驱散了我们的困惑,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促使学生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转变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权威的角色,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是“绝对服从”,学生没有讨论、发言的权利。于是课堂成了教师滔滔不绝演讲的场所,成了教师锻炼口才的圣地。教学气氛沉闷,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的课堂是“目中无人”的课堂,是扼杀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努力建立宽松、平等的新型课堂,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应抛弃师道尊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激发敢说、敢问的勇气。这就要求我们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信任学生为原则,以平等的态度善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空间。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就是小组讨论,好像不讨论就是没有进行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致使讨论泛滥。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课堂显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华而不实,学生一无所获或获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思考时间不充分,有些学生刚刚讨论,老师一声令下,学生的讨论就嘎然而止,这样的讨论只有形式,没有结果。二是讨论的问题质量不高,或过于深奥,或过于容易,学生感到没意思或很难把握。所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之前,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所设的问题要适中。

四、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交流

学生探究的热情往往是由教师激励性的语言点燃的,“你有什么新发现?”“请说你的看法。”这样的交流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应及时纠正,同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与他们共同探讨,教师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再适时点拨。

师生对话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淡化了师生界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平等的对话中更能培养学生追根问底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五、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要注意方式,不要停留在“你回答得很好”这样的口头表扬上。在评价时一定要肯定他的优点。当让学生板演时,可以让自信心较差的学生在座位上做对,再到黑板前书写,而自信心很强的学生则可以让他直接到黑板前板演,以引导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激励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欣赏者。要多运用言语、手势、表情、眼神去激发、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热情。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