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传授给学生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之外,更应该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并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在明确德育目标后,针对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原则,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学文明理”的重要作用,并借助教材,力求使教学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材;情感交流人的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不论是认识什么事物,都伴随着人类的情感流动。对于学生来讲,其情感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觉性以及不稳定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往往是单单凭直觉来进行评价,并不会经过严格的分析,此外,如果其一旦认定这个事物并不合自己的信义,就会失去了解事物的兴趣,并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学生的这种情感特点,往往会在其学习生涯中起到负面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到情感的重要性,教育中应进行良好的情感渗透,而情感教育正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吸收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探讨全新的教学方法模式,使得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引入情境,激发情感
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到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在明确德育目标后,针对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原则,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借助录音、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可以在较为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到各种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并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观察,或看书,或上网搜索,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考察并生成报告。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接触到思想品德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为轻松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并通过自身的探索来养成良好的品质,让学生真正形成自主性的发展。而针对一些无法在生活中进行体验的课程,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在教室中进行模拟,提升学生的认识。例如,可以让学生模仿残疾人走路、聋哑人问路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残疾人的困难。
二、借助教材,情知互促
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学文明理”的重要作用,并借助教材,力求使教学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并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应借助教材,让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依托,并加大对道德品质的正面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使得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并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身上感受到良好品德的魅力,给予学生独特的道德美感。
三、联系生活,以情促进
思想品德是一门感情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情感因素,并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使得学生真正地明白良好品质的重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考虑课堂情感的延伸,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感情的内化对于学生品质养成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在课堂中设置道德悬念,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入家庭和社会当中,并在生活的实践当中积累经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正确引领,升华情感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领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树立为榜样,利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到,只有真情才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理得到触动,而教师的真情流露,可以使得教学当中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得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自己的感情渗透德育,例如,在“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国歌,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激发,并在这一时刻对学生讲解升国旗要肃立的重要意义,这种融合了真情的训练,能够使得单纯的德育更为生动,并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使得学生更好地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和生活息息相关。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引导的方式来展现品德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反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品质能够带来的作用,而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应与情感密切相连。思想品德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当中,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大胆的创新,使得学生受到更为良好的品德培养。
参考文献:
[1]陆丽.浅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社会美德的培育[J].快乐阅读,2013(28).
[2]黄添东.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3]黄伟霞.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埔柳学校)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