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天人观思想的现代价值

2014-04-29 00:00:00郑桂芳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6期

摘 要:在阴阳五行思想及灾异、祥瑞学说产生并发展的基础上,董仲舒建立了以天为元本论为理论基础的天人观思想。董仲舒的天人观为今天提倡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观;德治与法治;可持续发展一、“德为阳,刑为阴”与德治、法治

董仲舒的天人观,在当时是为“君权神授”作论证,但同时也是对君主的制衡,他主张君主应该提倡仁德,顺应天意,实施“德为阳,刑为阴”的政策,提倡仁政爱民。早在两千多年前,董仲舒就提倡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有益的借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此同时,也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就需要道德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质能使人们自觉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状态如果能实现董仲舒所说的“德为阳,邢为阴”,也会更加理想。

董仲舒要求君主施行仁政,这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要求领导者以身作责,提倡廉政,应该说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董仲舒所提倡的“仁德”是对君主而言的,而今天,提倡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时代的要求,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产生许多矛盾,需要市场主体、经营者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来加以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要让精神与道德也愈加富裕起来,这是领导者和决策者努力的方向,更是全国人民努力的方向。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更高了,今天的人们已无法忍受在宽敞的马路上随地吐痰的恶行。因而,“以德治国”也是人们的自我要求、自我提高。

二、“天人之应”与可持续发展

在董仲舒的天人观中,不管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都强调天道、地道、人道的和谐发展,当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发现建立在人类粗暴对待自然基础上的近代工业文明和注重分析、

忽略综合的西方近代人文科学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大量地使用农药,杀死了害虫,也灭绝了许多以虫为食的鸟类;大量的施用化肥,提高了产量,也导致了地力下降;大量开垦荒地,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灾害频繁;工业的过度增长,污染空气与河流……在惨痛的教训面前,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不光董仲舒,思想家们不止一次地强调人与自然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也决不是对立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作为高等动物,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在人类中心论的驱使下,人类却只看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对自然任意践踏。

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糟蹋,自然也会一一报复回来,土地沙漠化、洪涝灾害、大气污染等等,不曾停止。因而,实施可持续发展,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今天,我们被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的索取也应讲求适度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应该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要治标,更要治本。用一颗宽容之心善待自然,树立“自然是我师”的意识。同时,还要完善立法,使人类保护自然的行为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自然是人类的朋友,绝非是敌人,除非人类主动把它对立起来。

人类需要发展,人类更需要反思。董仲舒的天人观不是一种历史的陈迹,而是具有超越时空富有深刻哲理的活的文化。在人类现代文明面临挑战的今天,汲取董仲舒天人观中的天人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智慧,这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无

益处。

参考文献:

[1]吴友发.“天人合一”与可持续性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03(5).

[2]徐春根.“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蒙培元.“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齐鲁学刊,2000(1).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中学)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