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

2014-04-29 00:00:00霍淑琳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6期

摘 要:自尊心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个人有了自尊心才会有自信心,才会时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有一定的理想,并能为之不懈努力,获得成功。分析了自尊心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自尊心、自信心的

策略。

关键词:尊重;赏识;自尊心;自信心;乐观;积极一、培养幼儿自尊心与自信心的重要性

自尊心是一种自己热爱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

集体和社会喜爱和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人的一种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一个人有了自尊心才会有自信心,不甘心落后,奋斗自强,且处处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二、培养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策略

1.积极的赏识和评价是培养自尊心、建立自信心的关键因素

案例一:一个先天唇裂的女孩——玛丽,弯曲扁平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含糊不清还结巴。她从一跨进校门就开始受到同学的讥讽嘲笑。但是庆幸她遇到了一个温馨可爱的老师伦纳德夫人,老师的一句话仿佛是一束阳光直射她的心田,这句话抚慰了她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句话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这句话就是“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试想,如果玛丽不是遇到伦纳德夫人,玛丽就会一直活在自卑和痛苦的折磨中。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

力量。”

因此,教师要以尊重、信任、爱护幼儿为前提,并机智地、敏锐地发现幼儿渴望成功的愿望,并给予充分信任和耐心,对其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

2.为幼儿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成功的机会

(1)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不同层次的幼儿对成功的体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幼儿园活动中,应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教师则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地察觉孩子之间的差异,个别化地指导孩子。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幼儿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增强了幼儿的满足和成功感。

(2)从自我服务到为他人服务,提升自我价值

幼儿阶段自主性开始萌芽,幼儿总是想亲自尝试一些事情。这时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尝试,虽然开始做得不好,只是因为经验不足。在多次练习和操作完成后,能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赏,幼儿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在集体生活中的孩子自我服务能力逐渐地提高,会产生为他人服务的愿望。教师要设计和安排不同内容的“小任务”,争取让能力不同的幼儿去完成。这样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领域,幼儿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由此产生了个体在集体中自我价值的提升,增强了集体归属感。

3.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批评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批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关键是如何使批评教育与维护幼儿自尊心两者平衡。

首先,我们应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因此,不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家长和教师首先应该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并原谅孩子的行为。其次,针对不同的孩子应进行不同的批评教育,还要注意场合和语气,以维护幼儿的自尊心为前提。切忌当众指责,并大声呵斥。以温和、尊重、亲切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幼儿更能以诚恳的态度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并及时改正。

4.把决策权交给幼儿是提高自尊心的重要途径

现实中很多家庭都忽略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或决策能力。从小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愿来从事各种活动,孩子若提出自己的选择意见,则被家长阻止。这样一来,孩子自己的想法总是被否定,变得不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间长了,自尊心就会受到压抑。因此,根据情况以尊重孩子的态度适当地把决策权交给孩子,听取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感到迷茫时,家长可以做正面的引导和对其思路的梳理,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

5.家长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避免期望值过高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可是家长若给孩子提出期望值,孩子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圆满完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非常聪

明的,自信心就会增强;相反,家长若给孩子提出期望值,孩子经过刻苦努力没有得以实现,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教育方法要寻找孩子兴趣的需要,客观地设定期望值,要求上也应循序渐进,符合幼儿年龄与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和教师都应以培养幼儿自尊

心、自信心,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我们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和谐的人格、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创新的精神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 广州军体院幼儿园)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