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给我们塑造了“阿长”这样一位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生活不幸而又热切希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对于阿长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现在的学生也许会感到既陌生又有些遥远,甚至有些迂腐好笑。
阿长知道许多事情、许多讲究。诸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而要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杆子底下是不可钻过去的”……这些使处于那个时代的鲁迅也感到麻烦,就更不要说当今的中学生了。文中更细致地描写了元旦之际阿长的“古怪仪式”。从阿长对鲁迅的千叮万嘱到元旦来临时惶急的神态,可以看出她是多么想得到祝福,对平安的欲望多么强烈!阿长的思想与做法固然有迷信的成分,但她却是无数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它寄托了他们朴实的愿望,他们向往平安,向往美好!这种愿望是阿长生活的支柱,也就是一个“盼头”。也就是这个“盼头”使她平凡地生活着、支撑着,也使贫苦的生活不再贫苦。笔者以为作者绝没有嘲讽的意味,其实也就在那时那刻也许阿长向幼年的鲁迅“传递”了“过年”的情感,我想成年的鲁迅对“过年”的感觉会深深地打上这些“麻烦”的、“古怪”的,甚至有些迷信的东西有时是不能没有的,设想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那么过年时还有意思吗?还有“年味”吗?
对于这些,现在的学生并不容易理解,也许并不感兴趣。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这个人物,必须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全面体会过年,体会“年文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先提出了一个调查性的问题,让学生各自说一下自己过年的印象。结果学生只能说出诸如“吃水饺”“放鞭炮”“贴对联”“要压岁钱”,仅此而已。我进一步点拨,除了这些,人们还要做哪些事情?学生又陆续说了“烧香磕头”“贴财神”等。接着我又问同学们“过年时你家里有哪些忌讳?”有部分同学提到了正月初一早起床不让动剪子刀,不拉抽屉,女孩不能先出门等,我又问“你知道这些忌讳的用意吗?”学生们只是摇头,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忌讳的用意,如“不能拉抽屉、不能扫地,女孩不能先出门等等,我又问“你知道这些忌讳的用意吗?”学生们只是摇头,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忌讳的用意:如“不能拉抽屉、不能扫地、等,是因为怕财跑了”,不能动剪子、刀子是因为这些东西会带来血光之灾,至于天不亮女人不能出门则是认为女人不吉利,是封建糟粕。此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又问同学们这些事情能不能全部丢掉呢?学生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不能完全丢掉。我又继续延伸: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精髓,它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吉祥文化:如人们倒贴“福”字意味着福到,贴灶神时要说:“灶神爷往里倒,打的粮食吃不了。”它表达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过年时人们被亲情弥漫着、被幸福陶醉着,相互拜年传达美好的祝愿。
“过年了”添件新衣服。
“过年了”打扫一下庭院。
“过年了”贴个“福”字以求美满。
一句“过年了”,心中涌起万般温情,此时教室里弥漫着年的气息,堪比又过了一次年。
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问题,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应该被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西方的文化、西方的价值观也巨大地影响着中国,这些东西普遍被一些青少年盲目地接受,并且在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
中国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节日被日益淡化。随着这些节日的淡化,带来的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阿长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还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因此,本文的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还应该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学生品出“过年”的味道,领着学生过一次“年”。
(作者单位 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龙腾中学)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