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读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一书,心中感慨万千,这本书以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和随想随感来阐述教育理念,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教育情怀和人生感悟。李老师说:“仅仅把教育当成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在李老师的书中,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他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乐趣,研究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写作的乐趣。他对教育事业是如此的热忱,他对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在工作中的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
全书除了体现一位教育者的可贵童心、爱心和责任心,更让人感动的或许是作者的一种求真精神。正因为求真,他才会诉说《表彰会上的遗憾》,才会《反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求真,他才会在《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中揭露现实教育工作中伪教育科研的十大表现;也正因为他求真,他才会《万炮齐轰假教育》。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一文,我边读边觉得惭愧,那“伪教育科研”的十大表现字字锥心:迷信权威,亦步亦趋、“课题”崇拜,华而不实、眼睛向上,追赶时髦、故作“特色”,滥贴标签、说做各异,阳奉阴违、冠冕堂皇,以售其奸、论著晦涩,不知所云、职称论文,虚假写作、虚张声势,热衷炒作、“科研”牟利,以饱私囊。这里批判的种种事实不就是我们当今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吗?不就是我们应该谨防的误区吗?现实中,有多少一线教师认为教科研就是写论文,又有多少一线教师认为写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这些认识上的误
区必然导致很多人认为教科研是“写”出来的,而不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的。
李老师说:“我每接一个新生班,便确立一个教育科研课题,同时,便和学生一起用童心和青春书写教育的诗篇。于是,20年来,我不但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科研课题,而且和学生一起编写了一本又一本我们的班级史册:《未来》《花季》《童心》《花开的声音》……”短短几句话,足以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心动,翻开我们的记忆,哪一位教师不是接手过一个又一个新班级,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
生?哪一位教师的教育生涯不是由他与一群群孩子们相处的片片花絮构成?哪一位教师不会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有喜有忧、有感有想?然而又有多少教师会在忙碌的间隙里停下来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悟?又有多少教师会把身边正在发生的一个个实在的鲜活的课题用心地进行研究?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不是我们没经历过,不是我们没素材,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如果我们能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我们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那一定会让你感觉到一种飞翔在心灵天空上的喜悦!
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来做,多么朴实而又美丽的想法,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变得有趣味、有意思,就应该一边工作,一边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思考,工作的每一项内容,都应该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与研究联系在一起。教有所思,以思
促研。
我们的教科研就可以从自己最真实的点滴做法、点滴感受、点滴收获写起、做起,哪怕是一则教育日志、一则教育故事或是一篇教育教学反思……真正的教科研并非一定是写论文,做课题,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典型的教学案例、经常会闪现出教育智慧的火花。如果我们能边工作、边思考,边思考、边研究,再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丰富自己的内涵,日积月累,就会收获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正如李老师所说:“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信任何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
掩卷遐思,思绪万千,感谢李老师《教有所思》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动力。合上此书,看见封底赫然印着:2003年12月第一版,原来相隔多年我才翻开它,阅读它,感受它,相见晚矣?不,我想,亦算不上晚吧!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益强小学)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