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关注孩子学习之余家长们也都希望孩子还能有一项特长,学习一种乐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创设更多的展示平台,但经过大量走访与调查,学习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却一同选择了放弃。
当儿童不想再演奏的时候,也许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比如,来自课业的压力,练琴时间上、耐心上、心理上的冲击,当然也有学习过程中较长时间才能突破较难障碍上的原因等。其实,对于学习音乐而言,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一个孩子不能真正理解乐曲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如:音调、节奏、音色、力度强弱),就无法读懂乐谱,这样就导致演奏变得机械,演奏出的乐曲不是完整的旋律加旋律,而是单一的音符加音符,再加上在演奏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肌肉还需要协作来完成,更加大了演奏的难度,所以演奏音乐并不容易。如果大脑的执行部分只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或者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只影响大脑的这一块区域,小学生们立刻就会变得厌倦,因为大脑不能同时处理所有的因素。
当然学习的过程具有多面性。比如说,对于读书技能的获得有如下方面:语音意识、内容解读、阅读流畅度、阅读理解和读书的兴趣。这些可分为10到17个理解层面。如果一个孩子缺少语音意识,以上这些方面均是没用的,并且对这个孩子将来的发展有消极的作用。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正在讨论儿童解决或冲破文字障碍的概念。所以学习音乐初期的问题是:儿童什么时候能够突破音调和节奏的障碍呢?
一个人在理解的过程中,大脑就会把它放进一个长时记忆和我们的自动系统里面。这样,大脑的执行区域就可以专注在新的或高级的任务中。那些不能正确把音乐参数放进长时记忆的自动系统的孩子则演奏起来会非常困难,并且容易累,有可能丧失他们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演奏得很慢或者断断续续,初期的记忆就会被覆盖,从而导致他理解得很不好,这个孩子会找不到整首曲子而只会专注于乐谱。进而,这个只是在演奏谱子的孩子就有可能对自己的演奏很不满意,从而产生放弃的危险。所以,在开始演奏乐器之前就有着良好基本音乐素养的孩子应该解决更低层次的音乐障碍,不能好高骛远地刚学了点皮毛就要求孩子机械地练习较难的障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在后期的学习中走弯路。
“最初的记忆会伴随你一生。”把握好初期的音乐学习障碍,将学习针对性放在对最浅显的音乐要素的练习和巩固上,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大的机会获取成功。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东岗小学)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