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高中学生的现状出发,就问题学生的成因以及转化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从理性的角度加以思考,可以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启迪。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策略;性格原因;家庭方面我们经常所说的“问题”学生通常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品学呈现出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智力落后的学生群体。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将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主观原因
1.自身性格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了高中的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逐步凸显出来,他们身上的自私、任性、执拗、骄傲等便会使他们只为个人的私利而我行我素,进而无视他人和班集体的利益。
2.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或者家长束缚,个人的某些需求便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便会转向校外社会去满足这种需求,从而掉进了社会的大染缸。
3.道德意志薄弱
学生不合理的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未能战胜正确的道德意识,欲望在外界的种种诱因之下便做出了违背社会道德以及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乃至犯罪。
4.道德信念缺失
高中学生因为来源的地域不同,很容易拉帮结派组成小势力团伙,把敢于违反班级和学校纪律行为视为“英雄之举”,把敢于率众打群架视为江湖义气。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孩子的自私、任性、懒散、专横、依赖、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等的不良偏激的性格特点,根源就在于父母亲平时的过分溺爱和迁就,久而久之导致而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处于两个极端,不是溺爱孩子,就是严格要求,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缺失表率作用,平日里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不拘小节,语言粗鲁,满口脏话,行为猥琐,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后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本身也具有一些恶习,曾有过偷盗行为,爱
占小便宜,赌博打游戏等,也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2.社会方面的原因
整个社会大环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灯红酒绿的环境对学生的吸引诱惑;一些不适合学生的图书、音像等文艺作品侵蚀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灵;社会上无所事事、闲散的小青年对学生的威逼胁迫和诱导。诸如种种现象,就像一张魔兽的血盆大口在吞噬着学生的品行。
3.学校方面的原因
这个往往是学校或者教师在教学思想方面的问题,有的学校或者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思想中,一味地重视智育教育,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和名次、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品行教育,结果就培养出了有才无德的学生。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采取矫正措施。对问题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可以采取如下
措施:
(1)了解掌握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
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必须逐个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机。可以采取个别谈话、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也可以采取任务派遣式,让问题学生单独去完成一项班级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来了解这个学生。
(2)消除问题学生认知行为的障碍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也是有限的,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那种似是而非的理解方式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准则,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调整改革我们的教育内容,并通过一些身边的具体实际的例子来进行正反对比,帮助问题学生消除思想和认知上的歧义,使之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
(3)消除师生情绪干扰的障碍
当问题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绝不能采取生硬粗暴的方法和态度去解决问题,而首先要保持头脑清醒,分析一下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寻求最佳的切入点,耐心机智地化解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既不能轻易地原谅他们,也不要抓住小辫子不放手,深究其不良行为动机,最佳的办法是采取正面的对比性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和捕捉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发挥长处,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4)抓契机、促转化、抵制外因
当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效果时,问题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举止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时,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
给学生以充分的鼓励和帮助,即使这个进步是微乎其微的,也要在学生身上进行放大。
在矫正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对外界诱因的抵制和防范,外界的诱因极易使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发生反复。在实施矫正教育时,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对外界条件加以控制,避开直接的诱因,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蜕变。
总之,在矫正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在师生之间构筑一座爱的桥梁,沟通师生的感情,是教育教学的工作之基。
(作者单位 吉林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