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心智活动都不能截然分割为理智和情感两个领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激励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当教师把对待工作的热情和对待同学的细心爱护等这些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时,必然会唤起学生的情感反馈。他们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教学科上,起到“爱屋及乌”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可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堂良好氛围;师生心理距离;体态效应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交谈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发现其闪光点。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快、思维活跃,这样就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保证。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上课前应精心备课,有选择地吸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大胆更新教学的思想方法,使其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2.注重课堂气氛,精心锤炼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一般的“准确”“简洁”“富有逻辑性”等
要求外,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要亲切、自然、抑扬顿挫。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若能够多一点“童趣”抑或“幽默”的语言,都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有笑声……”因此,教师应尽量使语言生动风趣些,从而优化课堂气氛,满足小学生的心理
需要。
3.完善自我,注意体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的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气,55%来自面部。”由此可见,有形无声的体态语言在教学中起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恰当自然的形体动作都可以给小学生以深刻的感染力,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
二、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在现今商品大潮的影响下,有些学生的心灵深处沉淀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加上他们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内心或多或少地都有些孤傲、任性、偏狭。教师要想与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动向。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私下交谈,以诚相待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之后,
继而产生一种爱和归属。针对这个特点,教师要弄清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从本质上认识学生,找到情感产生的支点,建立起情感够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主动去亲近学生,和他们谈学习、谈理想,时常给他们以关心、爱护,和他们以诚相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平等的感觉,体会到师爱的温暖,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消除偏见,发现闪光点
每个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得到关注和重视,
渴望其禀赋特长得到表扬和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他们当中,绝不能因自己的好恶或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有主观偏见,对差生更不能产生“一坏百坏”的看法。对于后进生不仅要了解他们过去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现在的优点。好学生的优点像金子一样容易被人发现,后进生的优点总是和沙子混在一起,教师不应只会享受拾金子的快乐,更要有沙里淘金的信念和毅力。
3.解决问题,力求公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有些事件的发生隐含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若处理不当,必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破坏教师的威信。教师不可凭主观印象无端地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分析他们做这些事的动机与心理状态,找出问题的关键,这样,在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心心相印,亲密无间”的心理关系。否则,教师若处理的问题不正确,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疏远、不信赖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敌意。当学生把这种不良情绪转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时,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
有人说:“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这就充分说明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当学生成绩取得进步或受到委屈时,都需要教师的关心理解。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愉快地成长时,感到欣慰和满足,同时又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激励。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爱心和期待、尊重和信赖,在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时,要自始至终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把学习心理和学校效率提高最佳和最高水平。
总之,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多方面的渗透,潜移默化才能见效。
(作者单位 甘肃敦煌七里镇油田第二小学)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