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4-04-29 00:00:00龚晓梅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6期

摘 要:青春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从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写作教学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等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心理教育;课堂阅读;写作教学;讨论交流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笔者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下这些渗透心理辅导的

方法。

一、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青春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思想性格等,就是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问题,而语文学科以其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教育目的。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杰出的道德形象,比如,屈原、苏轼、李白、杜甫、鲁迅、冰心、富兰克林、安徒生、海伦·凯勒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对这些人物及其作品的学习,进行心理体验及感悟,让学生学习前辈们英勇不屈、大公无私、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善良正直、充满自信、乐观向上、自尊自强等优秀品质。例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我就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享乐思想,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对照、比较,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从而对自身品格和心理上的不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批判。同时,我还给学生推荐了《读者》杂志,期中的许多美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总之,只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形象性,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且还不伤学生心灵,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二、利用写作教学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疾患”是学生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因此,引导学生在日记和作文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和作文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反过来也会促进作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在讨论交流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阅读中对课文的理解联想,要保证时间让他们得以讨论交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学生对复杂事物通过比较有了新的认识或独特见解时,不让他们表达就会沉闷、抑郁,只有表达出来,才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才会享受到成功和自信的喜悦,才能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读与联想、比较、讨论等交流方式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这样,学生才越学越有信心,讨论交流要人人参与,老师也要与学生一道发表意见,而不是对学生的批判,这种交流应是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心智的互动。在交流中让情感唤起情感,以互动促交流,帮助引导学生,激发思考,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

总之,在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既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了语文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双赢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甘肃省嘉峪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