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论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渗透的有效方式和原则把握。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式;原则把握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语文是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其丰富的情感性、人文性,成为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改革注重“以生为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学科教学中自觉、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疏导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2.可行性
一方面,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文本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且课时量多,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职务,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大便利。随着师范教育、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逐步提高,为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1.优化课堂,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其自信、乐观、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2.依托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展现了道德的力量,有的折射了人性的光辉,有的彰显了高尚的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断注入正能量。
3.改进作业布置,倡导课外阅读
过重的作业量、单一的作业形式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调整。例如,增加实践性作业,或者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益处不言而喻,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完善也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可通过开展读书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
好书。
4.打破常规,建立多元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成功感、喜悦感,而传统的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会使很多学生产生挫败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爱和关注倾注在每一个同学身上,对他们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除了学习成绩最好,还有最热爱劳动、最乐于助人等等。尊重和关怀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洒满阳光,多元的评价方式也会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做第一”的成就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把握
1.顺其自然,有机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忌牵强附会,避免为渗透而渗透。要吃透文本,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在切实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的客观规律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能脱离教材,随意
发挥。
2.分清主次,适度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主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有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到正常教学内容的教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尺度,时间不宜过长,目标不宜过高,一切要以保障学科教学目标为前提。
3.区分差异,灵活渗透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在平时做足功课,通过作业审批、观察言行、当面交流等多种渠道,尽可能掌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便于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者。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终其一生,更应自觉、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依据新课程标准不断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二十小学)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