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驱动模式初探

2014-04-29 00:00:00杨小玲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6期

摘 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以《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为指导,在阐述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以《Flash逐帧动画制作:会眨眼睛的苹果》教学为例,就初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可见,培养初中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我们一线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笔者在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就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作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首先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包括基本学习技能(读、写、算)、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可见,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文化和信息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根据新纲要的理念,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应体现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甄别不良信息,注意身心健康,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二、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新纲要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的信息技术四维课程目标,并对课程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所以,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其初中阶段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和内化情感的关键时期。学生对融工具性、操作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

导和合作下,学生定能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以

诚实守信的品德认可遵守信息交往中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中的应用

新纲要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指出:“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下面以《Flash逐帧动画制作:会眨眼睛的苹果》教学为例,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作一探讨。

1.总体设计思想

本课分五个环节进行:①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展示范例,明确学习内容。②学习Flash逐帧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

③采用任务驱动法,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探索,独立完成任务。④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探究课题,通过团队合作提优。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该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学好这节课对后续内容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1)信息意识方面:①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掌握逐帧动画的制作原理,了解时间轴面板的作用;②掌握关键帧、舞台、元件的作用。(2)信息能力方面:①熟练运用工具栏中的选择、自由变形、擦皮等工具修改对象形状,位置;②熟练调用“库”中“元件”制作动画;③制作逐帧动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动画潜能。(3)信息道德方面:①通过作品评价培养学生欣赏美、向往美、创造美的能力;②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学任务分析

该课以Flash逐帧动画制作这一任务为驱动,始终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达成,例如,对Flash逐帧动画制作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和提高;制作过程与方法的正确体验和熟练掌握;学生对Flash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与意识的激发和加强;师生交流与生生合作的引导和协调;Flash应用技术利用的行为规范与作品创新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目标一致,任务明确,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围绕书本、课件,利用Flash提供的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教学特点分析

该课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四性特点:①基础性。本课学习Flash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②技术性。本课突出Flash应用技术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了解熟悉Flash技术工具。③综合性。本课把学习应用技术与制作会眨眼睛的苹果这一任务综合起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④发展性。本课教学内容覆盖了信息的获取、加工、组织、发布、存储等完整的信息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发展,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合作。通过补差提优,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5.教学方法分析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要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任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悉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与方法,也体验到探索、发现、创造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

本课教学体现了动态化、个性化、互动性、合作性的特色。通过制作方式类比,让学生了解Flash逐帧动画制作方法和原理;结合学过的“描字”动画,熟练掌握舞台、时间轴、关键帧、库、元件的作用和用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或结组,或查询相关资料,尝试动画制作的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共享信息技术学习成果。

6.教学媒体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用传统教学中的黑板和粉笔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该课属于软件应用技术的教学,必须创设实践与操作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

7.教学反思

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须实事求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中体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理念,

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驱动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任务完成中提高信息素养,在技能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共同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波.科技信息素养丛书: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7.

[2]冯晓磊.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2(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