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学生缺少了关爱和监护,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出现了偏差。为此,学校抓准教育关键点,营造良好的环境影响他们;采用高尚的师德爱护他们;搭建扶贫的平台感染他们。
关键词:留守学生;营造环境;勤于沟通;多种途径一、营造环境,开展活动,努力让留守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馨
为了生活,务工农民把子女交给了老父母或亲戚照看。结果所托之人照顾生活、管理思想、学习都不到位。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家庭、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关爱他们成了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克服一切困难,改变学校硬环境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克服一切困难,主
动承担起留守学生的教育、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这样不仅解决了他们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同时也解除了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调查发现,有很多留守孩子上学路远无人接送。于是校领导多方筹措资金,改建了宿舍和食堂,改善了伙食。一位家长探家来到学校,激动地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谢谢你们。看到孩子有这么好的吃住环境,我可真放心了!”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我们认为,虽然难但值得!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健康成长的软环境
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别的地方获取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从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因此,教师要用丰富的活动去感染他们。
首先,我校开通了“家长热线”“亲子视频”“心理咨询”等窗口。其次,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最后,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活动中孩子们快乐无比。这对于教育者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二、勤于沟通,耐心疏导,真心让留守学生感受亲人的温暖
俗话说:“先成人,再成才。”德育较之智育更需优先考虑。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留守学生出现了偏离。因此,我们要勤于沟通,做他们值得依赖的亲人;耐心疏导,做他们思想行为上的引路人。
1.把学生视为亲人,全心全意地关爱他们
为了加强留守学生的住宿管理,我校实行教师全天候陪读、陪住。事无巨细,孩子们无论有什么事都会找老师。
姚××同学只有11岁,父母离异,跟随靠农村低保补助的外公外婆生活。刚住宿时,生活贫苦、长身体的孩子特别能吃。老师们看在眼里,常常带一些自制的拿手菜肴和小零食送给孩子。由于长年疏于管理,孩子很调皮,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班主任就一次次地做孩子的思想工作,甚至坐在他身边跟班陪读。一年下来,姚××长大了许多,也懂事了很多。在一次班会上,孩子泪雨滂沱:“老师,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
2.把“留守”视为磨炼,引导他们认识亲情
多年的德育工作,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留守”的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留守学生王×,不理解父母打工的行为,恨父母。为此,班主任多次打长途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暑假又让其亲属陪孩子进行了探望。回来后,孩子变了,他在作文中写道:“没想到,妈妈住的是蒸笼一样的工棚,吃的是馒头就咸菜和一碗只有几个油珠的蔬菜汤。没想到,他们起早贪黑为的都是我啊!亲爱的爸妈,我错了……”老师又因势利导,让他在班级做了一次声情并茂地演讲——“拥有父母的爱,我骄傲,我幸福!”
三、多种途径,扶贫帮困,切实让留守学生感受社会的温情
美国学者埃里克森指出:“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可见,留守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为此“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共同为留守儿童撑出一片蓝天”。
1.多方争取,向留守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为了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做到实处,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包保制度。每学年在教师中开展两次捐助活动。此项工作已然常态化了,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留守学生的监护人由于没有能力管理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假期结交不良朋友,打架、上网吧包宿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校和村委会联手,为留守儿童搭建了集中写作业、义务辅导的平台。此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我们家访时,一个迷恋上网的学生的奶奶老泪纵横:“是你们救了我大孙子啊!”
2.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奉献爱心
大力宣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使其纷纷向这块物质贫瘠的留守阵营奉献爱心。
离退休老干部、爱心车队的司机师傅们以及爱心社、红十字会等爱心人士和社团得知我校留守孩子的情况后,竭尽全力予以支助。三年来共捐款捐物5万余元。每每在捐助现场,孩子们都会哭着表示:“我们一定好好学习,绝不辜负大家期望。”
留守学生是新时期的特殊群体,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虽然教育难度较大,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关爱他们的成长。
(作者单位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保平中学)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