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至今,要求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被动为主动,变“填鸭式”为“探究式”。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情境;趣味性;实践性要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改变我们的课堂入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又富有实效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以及教学内容,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促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冲突,并自主进行知识构建。
一、情境创设注重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要更多地倾向于生活化、日常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的机会。”可见,在孩子们的身边,并不缺乏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环境。因此,数学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与点拨,帮助孩子们再现其生活情境,唤醒孩子们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梳理、总结、概括,进而抽象出数学概念。使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数学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把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变为简单、易懂、易记的知识,在掌握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有压力和负担,使数学的学习变为一项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也可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出教学经验,为今后更快地提高课堂效率找到一种可行的途径。
二、情境创设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虽然数学的学习内容抽象而枯燥,但怎么才能使这样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注重趣味性,让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既能对学生产生神奇的吸引力,同时又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三、情境创设注重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改变课堂,但同时也要注意情境创设需要探究性。而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同学们产生质疑再进行独立时思考后,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探究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就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体验,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开动脑筋,主动地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欲望,在学习欲望的要求下去更深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通过创设蚂蚁活动轨迹的情境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很快发现,两只蚂蚁都是沿着两个图形的周长在跑。于是孩子们计算出它们各自跑的路程,引起认知冲突。接着便抛出问题:“正方形的周长你们都会计算了,那么圆的周长应该怎么计算呢?你们能探究出来吗?”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于是学生便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并让同学们通过推导验证的方式来肯定自己的猜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认真思考,积极动手尝试,成为真正的探究者。而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
培养。
四、情境创设注重实践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来源于同学们的生活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过程的新颖性,让同学们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丰富多彩与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教师还要利用课下时间与同学们进行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从实践中去发现数学真理与数学知识,有了实践做基础,同学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会更加牢固,同时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积极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应该落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这一关键点上。教师更要善于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种途径创设情境,灵活处理情境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青云分校)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