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

2014-04-29 00:00:00黎永兴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6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课标精神,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改革并不是单一地改变某一环节。单一环节的改革是无法成功地实现课堂改革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进与配合。通过调整座位,让学生在独学、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展示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关键词:独学;预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教师应相信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

以《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笔者所在学校的课堂教学

改革。

一、座位调整

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尝试,是一种小组合作式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成了“主角”,老师成了“配角”。先将以往“稻田”式的座位安排,变为采取围坐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精心组建互动学习小组,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推选能力较强的同学当学习组长。这样既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小组交流环节能面对面地互动交流。

二、在独学中掌握预习方法,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做好预习,只有充分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时才能有话可说,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笔者所在学校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预习的方法。精读课文的预习,围绕由本校老师精心集备的学习单展开;略读课文的预习围绕课前导读。刚开始,学生的课前预习都放在课内,目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掌握预习课文的方法。

在预习第八册第9课《自然之道》时,老师根据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立了学习单:(1)我能把这篇课文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2)我、同伴以及向导的言行举止使我有所感悟,我要跟同学们分享。(3)我能讲一个大自然的故事给同学听,并懂得其中的道理。这份学习单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样的预习,学生既在独学中慢慢掌握预习方法,又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心中有话,才敢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群体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往往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以及困惑,如同一条丑陋的毛毛虫。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争论中,变得五彩斑斓。老师巡视课堂,及时启发引导点拨,这条毛毛虫破茧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走进我们的课堂,你会看到我们的小组长有序地组织组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候的我们往往看到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结果的激烈争辩,甚至有时到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阶段。小组交流时我们的老师既是旁观者,在每个组转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是课堂组织者,掌握小组内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一个与同学对话、争辩的平台,这样一个平台呵护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在关键处的指点或点拨,为学生构建了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文本的探究、感悟,还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地学习,快乐地获得知识。

四、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乐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中,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哪个小组理解透彻或哪个小组学习受阻或意见不统一,指名这些小组长带着组员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这时候我们的组长开始分工:谁负责去白板板书,谁负责展示,谁负责补充,谁负责主持整个展示流程。每个组员根据组长的分工,准备展示学习任务。准备充分后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向全班汇报学习收获。这是一个全班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质疑补充领悟,老师点拨,拓展学习内容,调控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展示,给了学生一个平台,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看到学生们的你争我辩,他们不顾忌说的对不对,老师喜不喜欢。这是他们的课堂,他们自己做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展示促使他们的实践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我们的课堂改革还在继续,希望通过这一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刘福泉.合作学习探究.海潮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实验小学)

?誗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