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教材的方法,是实现新旧知识碰撞、融合,实现情感共鸣、升华,实现思维能力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五读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维能力,作用较大。
关键词:阅读“五读法”;重视外延;联系实际一、抓住概念重点读,不但要把握其内涵,而且要重视其外延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能将概念理解得透彻,而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浅尝辄止。我鼓励学生,要尝试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概念,哪怕是一个概念只有几个字,也要读出它的内涵来。概念就像胶囊一样,不把它的内容释放出来,发挥不了它的
作用。
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要读懂读透,如:价值、使用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家、政府,文化、物质、意识、实践、真理、矛盾等等。怎么读呢?根据教材以及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不但要理解概念的内涵,而且要尽可能地了解它们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灵魂,是概念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说明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对象。二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构成了一个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在教学中,让学生读概念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尽可能多地列举它的外延,这样效果好些。知道的外延越多,越有利于弄懂内涵。比如,当学生遇到题目中出现了发改委、环保局、工商局、质监局等机构名称时,他们不知道这些单位属于政府的机构,因而不敢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解答问题,这就影响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发挥。
二、联系实际去读,读得生动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一个基本方法。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认知水平,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基础知识、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举一反三,弄懂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尤其不能忽视生活经验。比如,学“文化生活”中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开始,有些学生觉得不好懂,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比喻法来阅读理解。学生开动脑筋,认真阅读、思考,之后纷纷发言。有一个学生举例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说:跟师傅学艺,从师傅那学到的技术是继承,但只满足于学到的这点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形势,成为好的技艺者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没有从师傅那的技术继承,就没有自己创新的基础。听毕我啧啧称赞,带头为之鼓掌。引导学生打比方的这种读法,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比较着读,读出特色
对于同类事物,善于比较,才能发现各自的特点,才能使优点彰显,在阅读时,善于比较同类事物,才能提高阅读水平,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提高鉴别能力。否则,光看教材中的几句话、几行字,多么令人乏味。
联系学科知识,进行比较。历史与现实的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英国史学家弗里曼说:“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比照今天的政治,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知之深,爱其
切,”从而更加热爱、拥护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比如,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对于这一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两相比较,加深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的理解。
联系现实材料,进行比较。现实世界总是纷繁复杂的,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各样的、方方面面的新闻事件发生。这些事件有许多可以给人们以启迪、智慧。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我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现实材料,横向比较。影响公司能否成功经营的因素是《经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知识点之前,我安排学生读这样一则材料:同样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同行业中不同的公司因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同而带来的结果也就大不一样的材料。结果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很多内容既可以横向比较着读,又可以纵向比较着读,越读越透,越读越有提高。
四、结合知识体系读,读出完整
不管是经济理论、哲学理论,还是政治理论,它们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有机统一性,形成完整的体系。指导学生不要孤立地阅读一章节、一框题内容,要联系所学知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来龙去脉,这样能够深化、拓展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要读懂“政治生活”中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就必须联系有关我国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与职能等知识内容。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读实践的特点时,就要引导学生联系意识活动的特点;在指导学生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时,就要引导学生联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阅读时只有做到上下结合、前后对照,才能获得全面、完整、科学的认识。
五、创新地读,读出新意
新课改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取知识,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和培养,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际生活的事例中逐步掌握所学的观点和原理,提高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读“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考当前我国最大的社会实践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创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具备怎样的条件等问题。
根据我所指导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读书法,学生回答出了我国社会实践的诸多方面,提出文化创新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工作者和工具等。而社会实践的发展,包括经济能力的提高、政治上的革命或改革,为文化创新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产生更多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同时为文化创新提供更先进的工具、设备(如科研条件的改善)等等,这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新。这样的读书,已经丰富、扩展了教材提供的现成的知识,进行这样的阅读思考,既尊重了教材知识,又深化、扩展、补充了教材内容。
近年来,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并践行“五读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在“两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五读法”是众多指导学生读教材方法中的一种,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也只是阶段性的,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杰斌.教师上好课的秘诀[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誗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