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主要课程伴随着众位学子,这门课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针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质疑问难、精心设计练习、创设愉快和谐的氛围、理清数学思考脉络等方法来解决,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考;自主探索;练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基本思想。”然而,不少数学教师对培养思考能力的认识还不够,现结合我校市级课题“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研究”的实践,说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因为这能很好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考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想一想,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并提出几个思考的问题:(1)计算梯形的面积,能否也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与转化后图形有什么样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不但解决了梯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思考也从中得到了启迪。
二、自主探索,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们要爱护和培育儿童的好奇心、质疑习惯,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数学思考的欲望和激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抑制学生的提问,使质疑问难成为学生数学思考重要的学习方式。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习题应结合学生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例如,“甲乙两堆白糖重量相等,甲堆用去它的1/4,乙堆用去1/4千克,哪堆剩下的白糖多?”出示这道题后,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以下共识:假设甲乙两堆白糖的重量分别是a千克。
1.当a>1时,比如a=4千克,甲剩=4×(1-1/4)=3千克,乙剩=4-1/4=3.75千克,甲剩<乙剩;
2.当a=1时,甲剩=1×(1-1/4)=3/4千克,乙剩=1-1/4=3/4千克,甲剩=乙剩;
3.当1>a>1/4时,比如a=3/4千克,甲剩=3/4×(1-1/4)=9/16千克,乙剩=3/4-1/4=1/2千克,甲剩>乙剩;
4.当a<1/4时,乙堆不够减,此题无解。
因此,此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促进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
思考。
四、创设愉快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教“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学具,摸一摸它的周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各抒己见,有不同意见可以自由站起来补充,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学生,根据学生回答列出三种不同解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最佳答案,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思维畅通无阻,从而推动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
五、理清数学思考脉络,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发展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数学思考,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1.引导学生抓住思考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
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考起点不尽相同,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考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考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考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考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
总之,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忠民.素质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6).
[2]冯敏.浅谈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作者单位 福建省闽清县白中镇中心小学)
?誗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