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导入模式,它具有个体展现与集体作用的特性,并且很巧妙地将个别特征体与人际交往、人际互动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点吸收的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作用与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合作性与人文性。初中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对学生未来学习与实践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现状,浅析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现状;有效应用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现状
1.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平方根”这个知识点过程中,一般的教案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学生简单的讨论与形式化的合作探究仅是一种辅助的课堂活动,以至于学生并没有因合作形式探究出“平方根”的求取方法,“负数是否有平方根”以及“平方根与算数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等等问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牢记知识点,更减弱了在实践中对知识点的有效应用,因而根本未发挥出合作学习模式的真正作用。
2.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模式的真实性值得思考
对于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模式的真实性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这方面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害怕给予学生过多讨论、探究的时间会阻碍其已计划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都是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提出几个与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从而使合作探究变成了合作做题,违背了合作学习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层面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合作思考、分析问题的要求,一部分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互动中,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借此机会聊天,以敷衍的态度应对合作探究,也无法使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其真实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得以有效发挥的应用策略
1.提高教师对合作学习的重视程度,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导入方式
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辅助作用,应以配合学生为目的,帮助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为目标。所以,要想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其真正作用,必须提升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认知,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导入方式,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增强。
以人教版“正数与负数”知识点为例,教师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负数”,可以以天气中的“度数”为知识点导入。首先,教师在大屏幕中显现出今天的天气预报,让学生读出来:“今天的气温是零上2度到零下11度。”接着教师说:“请大家思考一下,11度前的‘-’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这位同学读成‘零下’呢?为什么2度前面没有任何符号呢,又读成‘零上’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求四人为一组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在一定时间后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在探讨过后,可能思维中认识“-11”,但由于知识有限而无法准确表述。此时,配以教师的讲解:“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小于零的数是负数,为与正数相区别,要在负数前加‘-’这个符号,正数前的‘+’号可以省略不写,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在得到教师正确讲解后,有的同学会因为讨论探究出了正确的答案而高兴,没有得出正确答案或者分析了错误答案的同学也更加深刻地牢记了正确答案。总结来看,通过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对知识点进行合理探讨,并配合教师的辅助,才能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
2.增强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分工与监督作用
例如,在学习“角”这个知识点时,通常教师会安排学生使用“量角器”,对各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但是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部分学生因觉得无趣或麻烦,不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就失去了亲自动手感知“角”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布置测量任务时,要求四人一组并分工合作,比如:张一负责随意画一个“角”,王二负责测量,李三负责检查测量结果是否准确,赵四负责小组汇报并监督整个过程每位同学的学习态度。这样一来,四人各司其职,使得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保障了合作学习模式的真实性,最终达到有效合作方式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有益影响的目的。
教育者更应注重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质所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配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完成实践的基本能力的提升。同时,创建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方法,倡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的方式学习并运用知识。通过这样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善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极大地调动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课堂活跃度,在快乐学习中有效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点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互助学习与沟通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尊.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3(5).
[2]徐其权.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6).
(作者单位 重庆巫溪中学)
?誗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