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法的运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之一。如何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逐渐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拟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课堂导入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时事热点;导入法;有效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课堂教学越来越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一节高中历史课而言,课前导入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第一个体现,也是有效教学的起始环节。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别出心裁或是精彩的导入将会对整节课的有效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前导入的成效,也开始探究在这一环节如何做到能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本文简单介绍四种较为有效的课前导入方法。
一、时事热点导入法
时事热点导入法,顾名思义,就是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导入。现今信息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时事热点导入法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当今许多新颖有效的高中历史观摩课均采用如此方法。
例如,在进行岳麓版选修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授课时,在导入环节采用幻灯片放映习近平在庆丰包子铺的用餐和李克强在海南便利店买东西的图片场景,提问学生:习近平、李克强作为国家领导人和决策者,他们深入民间,了解民生实际,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行实际地调研和考察工作,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决策则是来自于哪位伟人的设计?学生轻易得出是邓小平,教师趁机过渡到今天的授课主题: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
小平。
再如,对岳麓版选修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入时,可以放映引入最近时事热点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克里米亚地区的主权之争,克里米亚地区是周边临近国家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当初俄国与英、法之间也是在争夺克里米亚,但俄国战败,彻底暴露出当时俄国农奴制的腐朽,最终引发了一场推动俄国的什么改革?学生容易得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这场改革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引出过本课学习的主题和直接过渡到新课讲授的第一部分内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条件)。
以上两个课堂实例从时事热点新闻入手,能够迅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平时老师与他们所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是一致的,同时也因时事热点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为实现接下去的课程教学有效性起到推动作用。
二、复习导入法
此种方法是传统课堂中教师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因其实用性,经久不衰。复习旧课知识,引导学生的回顾,可以很好地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同时与新课知识点相联系,使学生不会感觉新课内容的陌生。而采用复习导入法时,教师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练习或讲述等,以此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系统的回顾复习,同时导入新课主题,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在复习旧课知识时,不一定是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往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岳麓版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在导入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掠夺更多的原料。而列强在打开中国市场,对中国的原料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入本课学习。通过设问方式,使学生能够再一次总结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也进一步认识到原来鸦片战争不仅仅是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带来了经济的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认识到历史知识彼此之间的联系,也直接引出了本课学习的主题。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主要是运用多媒体或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向学生展示或模拟一系列相关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学习的欲望。此种导入法与传统的历史讲述导入方式相比,更加能够让学生获得体验的乐趣,增加对历史事件看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此种导入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收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对学生的认知和生理特点等进行了解,才能尽可能地设计出“逼真”的历史情境,而历史情境越逼真,效果往往也越好。
例如,在对岳麓版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讲解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以及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情境导入:首先,用影音资料向学生展示建国之初的相关国情,如《开国大典》、两大会议的相关资料,接着继续设问:你有朋友吗?你为什么需要朋友?你觉得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中国在当时的国际情形下,是否有朋友?中国为什么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在中国看来,朋友之间应该秉着什么样的原则来相处?
通过如此导入,学生在影音资料的影响下很容易感觉回到建国初期那个时代,而通过朋友这一贴近日常生活的话题设置,使得看似遥远的历史立即与学生身边的事建立联系,进而利于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身边事物去看待历史,从生活中去感受历史。
四、趣味设疑导入法
此种导入法,其实就是通过教师讲故事、插入图片漫画、引用诗歌等途径,以一种充满乐趣和疑问的方式把课堂主题呈现出
来,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疑惑,进而带着疑惑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知识的学习环节。
例如,在进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讲解时,为了使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做这样的导入设计:首先,幻灯片放映清末状元张謇:“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知道了张謇弃官从商,走上实业救国之路的故事。接着教师继续抛设:但这条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为什么会充满了坎坷和曲折?而学生往往会围绕着张謇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对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思考。这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总之,对高中历史教师而言,采用何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而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喜好、认知等)、授课的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引导能力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精彩的课前导入,那么对整节课的有效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刘玉华.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学历史课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01(6)
[2]王菊霞.历史课堂情景教学之我见.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5).
[3]黑江华.创新历史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学苑教育,201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