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堂生成式教学初探

2014-04-29 00:00:00高冬兰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6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动态生成”的教学新理念,阐述了开展生成式教学是新课改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生成式教学”的三点策略:重视生成的基点、激发生成的动力、实现生成的目标。提倡把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课堂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生成,并相互融合,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

关键词:重视基点;激发动力;实现目标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生成式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好奇心、激发兴趣、发展学生情感和体验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成式教学是一种弹性化的教学方式,它体现出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是一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教学。它随着数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地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新生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新的教学生长点和教育契机。

一、重视生成的基点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方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会发现数学课堂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1.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

学生已有的学知经验恰恰是知识增长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中应尽可能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如《11-20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情境:“小朋友你可以写一个你认识的数吗?”“在这些数里比10小的数和比10大的数有哪些,你可以给它们分分类吗?”“在比10大的数里,你认识了几个?你能把你认识的数介绍给大家吗?”这个环节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把学生对于11-20这10个数字已有的识知基础展现在教师的面前,便于教师掌握知识发展的侧重点和对需要传授的新知有个框架上的了解,从而设计弹性、动态的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使已有教学内容不断变化、不断地产生新的教学内容。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在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的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如果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样时,我们应即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动态生成,促进发展。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一个人的素质结构中,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相比,情感、态度更具有持续发展性。因此,我们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自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而且要把这种关注融入当前正在进行的教学中去,并及时调控。从而使课堂的生成具有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曾在“克与千克的认识”这一个课中看过这样一个环节:“谁猜对了?”在课堂中。为了让孩子们对1千克重量有一个亲身的感官是的

认识,老师先建议孩子们掂一掂身边的东西,比如盐、味精、洗衣粉等。(一包盐500克,一包味精1千克。)孩子们兴致很高,拿起来就放在手里掂几掂,又似有所体会地点点头,就像一个经验十足的商人。这时,老师在讲台两旁各放了三只不同颜色袋子说:“这几只袋子里都装着东西,其中有一只重1千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孩子们劲头更高了,都要求上去找。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老师请了两个孩子分别代表左右两队,比赛谁先找出1千克。左边代表不假思索便找了出来,老师迫不及待地请他看一看袋底,“啊?”孩子们都傻眼了,原来底下写着“我不是1千克。”右边代表见状便跑到座位上又掂了掂味精,然后才信心十足地回到讲台前,终于找到了“1千克”。果然,底下写着“你真棒!”孩子们都欢呼着跳起来,老师也笑得很开心。

二、激发生成的动力

生成的动力是指课堂中的交往互动,(简称交互)它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要表现为主体参与教学行为的依存性、共振性。课程实际上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在这个“场”里,不仅教学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而且教学活动与其他活动也是相互依存的。它强调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使课堂教学出现和谐的“共振”。

1.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动态的生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引领作用。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

真理。

我们都知道,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去代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要多想想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这个教学片段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引领者,教师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学习环境中去感悟乘法的意义。因此可以看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另一方面善于开发和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不断生成和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不断共同发展的场所。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他的本质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是

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在生成式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合作式”“质疑式”“实践操作式”等方式让学生的主体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现。

3.创生教学文本

在生成式的教学中、在交动的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文本、创生新文本。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突破口。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顾及学生学习行为,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三、实现生成的目标

课堂是师生间在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一个丰富多变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要求教师应以学生而动,以实际情况而动。因此,课堂教学不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生成的最终目标就是共同发展。

1.实现“生成”和“预设”的相融

“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生成”对应“预设,可以说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发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对他的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实现“生成”和“预设”的有机融合,才会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

如“钝角和锐角”一课的伊始阶段,我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形状吗?”学生都能很快地说出,然后再问:“它(长方形)的上面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他们都可以轻易地回答出来。接着我再问:“如果老师请你们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你觉得这个长方形上会剩下几个角?”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自觉地进行了讨论和猜测,最后通过动手验证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如果剪去一个角,就会留下3个角、4个角或5个角这三种情况。在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我有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仔细想一想这些留下的角还是直角吗?”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留下的角不都是直角。我再问:“你能把剩下的角按角的大小分类吗?”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把这些角分成了3类。“你们为什么把它们分成了3类,你能说说自己分的理由吗?”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因为一类的角是直角,一类的角比直角大,还有的角就比直角的小。”我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最后问他们:“你知道比直角大的和比直角小的角分别叫什么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而言的封闭性。“生成”的前提是它必须是有效的,不能对学习作假。

2.增强教师教育智慧

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能全部预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我们将之称为“非预期性信息”。提高教师教育智慧,是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根本策略。在生成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育智慧,根据变化的情况善于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各样信息,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进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

总之,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是一个师生等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关注变化着的人的整个生命,让动态生成的教学充满着学生求知成长的气息!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小)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