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作可以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对个人的文学素养以及想象空间都有一定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可以锻炼语言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能力当然就包括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关键词:经典事例;素材;抒情议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逐年下降,作文中素材匮乏、陈旧的现象极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课业压力等原因,使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也无暇阅读,故在写作中既缺乏鲜活的生活实例,也不了解很多经典的名人事迹。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尝试在教学中深挖课文素材,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积累作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
一、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多角度解读教材中的名人经典事例
在我们的高中教材中,有很多名人经典事例,如《烛之武退秦师》《陈情表》《记念刘和珍君》等等。这些文章,传达出先贤们无穷的人格魅力。我们多角度、深入解读他们的事例,就可以为作文做好素材储备。下面我以必修一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为例看看具体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主人公烛之武满腹经纶却一直不被重用,他韬光养晦,并能在国家关键时刻尽释前嫌,挺身而出。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爱国精神、社会担当与责任感、勇毅、口才或机智的重要作用、不计前嫌等。而从郑国君主身上,我们又能看到知错就改的意义。短短的一篇文章,有诸多角度可以审视,可以作为不同的作文话题的典例。
而在接下来的《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换来多少世人的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的义气、诚信、壮烈、过人的胆识,都是值得肯定与颂扬的,也扣合了这样一些角度的作文立意。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它们既是鲜活的例子,也是可供二度创作的不竭源泉。对课文素材进行再次利用,既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较好的素材积累方法。教会学生多角度深入挖掘课文,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省时省力,简单易行。
二、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拓展、补充,使素材丰富
除了多角度解读教材中的名人事例,对于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我们还可以以教材为蓝本,适当拓展、补充,使之素材进一步丰富化,也使得他们对很多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入,写作更有深度。
例如在教授选修读本《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儒家思想这一部分时,我适时地引入了鲍鹏山先生的《黑暗王国里的残烛》,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伟大的人格魅力,看到了圣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和火炬般的耀世的光芒。对孔子深刻地认识和鲍鹏山先生文章中震撼人心的语言,都化成学生作文中的精华,使学生受益匪浅。
再如讲授李清照的诗词时,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了梁衡先生的《乱世中的美神》,这样学生对于李清照的诗词和她本人的解读就不再停留于浅层次的层面上。他们对李清照的各个时期有了不同的了解,对李清照的“愁”有了全新的认识: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这样李清照就不仅是一个爱国女词人的形象,对人物的了解使得学生写作素材更丰富,解读也更深入了。
三、对课本素材,或展开想象,或记叙抒情,进行多角度写作,学以致用
在多角度、深入对课本素材进行解读后,引导学生或展开想象,或记叙抒情,做好相关练笔,也是相当重要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也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再如对于陶渊明我们可以进行抒情议论: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在素材积累和写作练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这样的从横向、纵向与深度、广度等多个方面,以片段训练为主的练笔,引导学生随时积累、掌握,随时运用。这样做随时能捡拾到“最美的珍珠”,耗时少,效果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这里的“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庆安高级中学)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