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奉命操作”还是“主动探究”

2014-04-29 00:00:00江畅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6期

摘 要:由探究情景产生问题,由问题主动探究知识,在简单的摸球游戏中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研究能力。

关键词:生活经验;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在准备三年级的“可能性”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一个痛苦而又甜蜜的过程。下面我就针对两次教学设计的演变,说说对于这次上课的一些收获。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师: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个袋子,(透明的袋子里装着6个黄球)你们能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生(全班很快反应):黄球。

师:为什么?生1:袋子里都是黄球。师:那我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球,你认为是什么颜色的球?生2:还是黄色。(让学生小组合作摸球)师:为什么你们摸到的都是黄球?生2(挺理所当然地回答):袋子里装的是黄球啊。(师小结):可见只要袋子里都是黄球,我们摸到的一定是黄球。

评析:虽然教学一帆风顺,但是学生的兴趣不强烈,学生的活动只是在执行老师的一个个指令,而不是一种真正自觉的行为,是奉命操作,不是主动探究。课后我们就思考:怎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呢?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

(不透明的袋子里装的是6个黄球。)师:谁愿意来和大家说说你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生1:黄的。生2:黄球。师:为什么大家摸到的都是黄球?生1:因为袋子装的是黄球。师:你怎么这么肯定?说不定袋子还藏着一个白球呢?生3:不会吧,只有袋子里装的都是黄球,我们才会摸出的都是黄球。师:打开袋子验证一下。如果让你再摸,下一次我们能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生1:黄色。生2:肯定是黄色。师:你们都很肯定,摸到的一定是黄球,为什么?(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生3:袋子里装的都是黄球。生4:我们刚刚摸到的都是黄色的。师:根据刚才的游戏,你想说一句话吗?生1:我们摸到的都是黄球。生2:只要袋子里是黄球,摸到的就一定是黄球。师(总结):我们肯定情况只有一种的时候,可以用“一定”。从袋子里摸到的(一定是黄球)。

三、评析

学生对于摸球游戏非常感兴趣,我的指令一下,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将手伸进袋子里摸球。有的小朋友还自言自语:“袋子里肯定是黄球”。而后面进行的装球活动,针对“任意摸出一个不可能是黄球”这个要求,居然有个学生给我一个空袋子。空袋子里自然是摸不出黄球,可见经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才会有如此精彩的答案。

四、反思

1.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探究只能是“奉命操作”

是先看球再摸球,还是先摸球再看袋子里的球?之前我一直在疑惑这个问题,两者究竟一样吗?为此我上网查看了一些资料: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定”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能够判断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很明显,在小学生看了袋子里的球以后,他们大部分正确地做出判断“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这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时再让他们摸球,结果和原因都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于这个问题探究的兴趣,所有的行为只是“奉命操作”。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摸袋子中的球,进行猜测“袋子里到底装了什么颜色的球?”最后在学生的好奇心中打开盒子,揭示谜底。在摸的过程中,我听到有的小孩子偷偷地说:“你肯定会摸到黄球。”“袋子里全是黄球吧?”显然,他们对于摸球的结果进行思考,在猜测袋子里球的颜色,产生了探究的强烈欲望,进而在接下来进行的几个摸球试验中也形成了这种探究的意识。从看袋子说“可能”到摸球、猜测、证实、体验“可能”,教学设计的演变正是尊重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并利用其生活经验来解决、探究问题。

2.只有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只有有了问题情境,学生的探究才是主动的。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显得尤为重要。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提出两个问题情境。“为什么大家摸到的都是黄球”引起学生对摸球操作中“全都摸到黄球”这一现象产生思考。在这一个问题情境下,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对这个问题积极的探究。“下一次从袋子里摸到的一定是黄球,为什么?”,联想到学生对前一个“为什么”进行猜测并得到验证,他们就能将刚刚产生的现象用来解释这个“为什么”。“我们刚刚摸球的结果就都是黄色的”。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操作到发现,从猜想到验证中,探索新知,经历数学知识建构的全过程。需要注意到的是,我们在选择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与儿童生活经验相挂钩的问题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有“伸手摘桃子”的心思。

由探究情景产生问题,由问题主动探究知识,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兴趣、体验、情感相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我们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中山小学)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