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善于挖掘,就能开发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创作欲望;创作素材;想象新大纲习作部分修订的幅度较大,要求有所降低,低年级要求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中年级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高年级则提出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提出“要改进作文的命题”“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这些重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无不体现了作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需要——激发主体创作的欲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时,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需要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内动力。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习作主体,顺应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淡化“指令”式作文的痕迹,以需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不仅是学生写作心态的改变,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主体角色的改变。
这种“我要”境界的出现,正是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
体现。
同时,让学生品尝习作成功的快乐也是唤起学生创作需要的手段。激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因此,老师应当把表扬与鼓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学生一次次地写了那么多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就要对他们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学生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这也是一种传播,只是传播的面窄一点儿。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使学生品尝习作成功的快乐,这对启发写作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感悟——积累主体创作的素材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便是写作的灵魂。那么,如何使学生通过感悟积累创作的素材呢?
1.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细腻的心去寻觅社会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的温馨与乐趣
如一个同学在写《窗口的老槐树》时写了这么一段话,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有心人:“一次,我趴在阳台上看一只蜜蜂在眼前飞舞,一会儿蜜蜂飞走了,我正感扫兴,却意外地发现似乎快死了的老槐树的一根枝干上,居然爆出了好几颗嫩芽,娇嫩娇嫩的,在光秃秃的枝干上显得尤为盈盈弱弱,不堪一击,但是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感受到了无限春光在枝头的温馨。那时,我的心头有一股抑制不住的喜悦与感动……”因为留心,小作者有了一份意外的感悟,享受了一份春意满心头的温馨,也写出了一篇令人称赞的佳作。
感悟能力的大小与学生的写作水平、创新能力等有直接关系,但感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长期努力。
2.要随时记录,厚积薄发
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积累,才有创新的可能。进入中年级以后,便可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积累本,分社会见闻、热点透视、四季风景、校园之声、家庭生活、人物写真等栏目,随时记录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定期检查,交换浏览,这个小小的素材仓库里,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信心拈来了。
当然在积累素材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包括语言意义的直觉意会,对言语现象的审美体验和对自我角色的清醒觉察等。
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剪切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种种回忆、记忆,编织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或丑恶的形象,通过取舍、组合变成一幅幅图画,如春游过后,布置作文《快乐的时刻》,老师略加点拨,学生写上回想起溧阳天目湖荡舟嬉戏的情景,于是“船头浪花飞溅,船尾襟飘带舞;串串欢笑,朵朵水花……”一幅幅鲜活的“戏潮逐浪”图便浮现在眼前了。
三、想象——展开主体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在想象作文中,学生更可以尽情写自己所想,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爱好尽情倾诉。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1.睹物想象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观依据。如一张中国地图,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寻找长江、黄河、长城、北京……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再如“一张照片”“一本荣誉证”“一封表扬信”启发他们找出事物的横向联系,想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迁移想象
抓住事物与事物间的相似点进行合理的迁移想象,不仅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而且能深化主题。如一位同学在写“窗口的老槐树”时,发挥了合理的迁移想象“……树皮生裂了,裂口很深,看着这生裂的老树皮,我想起了爷爷脸上的皱纹,一条条纵横交叉的阡陌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老槐树也曾经年轻,用它那茂密的枝叶,为生长在它脚下的小树、小花挡风遮雨,这不像我们的母亲、老师一样吗?”还有一个同学写《村口的小路》时这样结尾“我看着眼前这一条马路,仿佛看到了京津高速公路、哈大高速公路、青藏高速公路……它们就像千丝万缕把美丽的城市交织在一起,把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交织在一起……”如此的对比想象深化了主题,显得意义深远。
3.听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在作文时,提供各种音响,激发情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欢愉的环境里产生表达的欲望可以有目的地采撷各种声响,注意各种声音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如把“笑声”“掌声”“喝彩声”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录上一段车鸣声、人流声、喧哗声,想象车站告别的情景,闹市欢腾的人群;听到粗犷的歌声,想象黄土高坡的空旷、辽阔;听到雄壮的国歌,想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想到闪闪发光的奥运金牌;听到嘹亮的冲锋号,想象千军万马如潮涌,烽烟滚滚似雪崩的壮观场面……
4.假设想象
假设想象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班长、语文老师、校长、科学家……)》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灿烂的前景。还有一种是憧憬未来的,未来的一切肯定也是假设的,如《五十年的……》可以让学生描绘未来的蓝图,抒发自己心中理想的王国。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努力消除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乐意写,自觉自愿地写,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再现笔端,由喜欢写到自由写,再到能写。
(作者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