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碰撞和交流的动态过程不能因为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或是优质课比赛而被疏远甚或是摒弃。无论是聚焦课堂同课异构还是优质课比赛都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切磋、学习、提高的平台,而教学过程的评价其评价标准应该表述为,“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优化,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回归文本、体悟文本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亲近文本;回归文本如果从“让学生回归文本、体悟文本”这一评价标准来看,无疑此次聚焦课堂活动中上海来的吴老师应该做得比较好,主要表现在:
一、主问题的设置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
可及。
这样一篇动人心魄的千古佳作,读者在感受它字里行间的魅力时首先应从文本开始,蜀道之难应该是文本的核心,其核心的价值和意义就应该在于“蜀道之难难在何处”,这也是吴老师继导入之后设置的主问题,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蜀道之难到底难在何处,而这一主问题的设置,首先在于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文字材料;其次在于这一个“难”字有效地抓住了文本的核心;再次在于以“难”为核心问题设置的层次很鲜明,如:“难在何处”“怎样难”“为何难”,同时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显得难易有梯度了,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因此,学生能更多、更直接地回归文字材料本身,没有远离也没有脱离,主要归功于主问题的设置。
二、立足文本的延伸
阅读是个体认知的过程,而围绕文本的阅读始终是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与学生搭建桥梁的方式之一。所以首先要立足文本,有效立足文本发挥载体和桥梁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本的意
义,汲取其精华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在阅读中理解并转化相关的知识内涵,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吴老师设置的“蜀道为何难”问题,由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比如,“感叹自然之伟大,人类之渺小”“表达仕途不畅”“是政治叛乱,忧君王之难”“表达官场上皇帝与臣民的离乱,转而回归自然欣赏自然”,这些答案涉及了关于《蜀道难》众说纷纭的主旨探讨,这就是学生立足文本探讨下的创造性阅
读,而这种阅读不是要学生得到前无古人的观点,而是要学生超越传统的思维认识,得到自己思维意识体系内的观点,也即学生根据自我思考后得到经验,结合文本内容得到的结论,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而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意义生成的活动,是一个向未来新的解释不断深化的过程;创造性阅读是心灵对话基础上实现主观意义的再创造,是完成了创造主体和接收主体的沟通,是在审美体验过程中,与作者进行的潜对话,也是在接受文本意义的前提上,建立新的意义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主问题的设置还是立足文本的延伸阅读,都是要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亲近文本,教文本更要用文本去教,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这一点,我想有以下几点体会:
1.回归教师的角色,把文本当作教材
面对文本,教师需要回归教师的角色,首先对文本作“地毯式”的深读与细究,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再结合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来作思考与解读,科学地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造性地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个性化地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和育人功能。如:解读《劝学》一文就可以抓住“君子”这个词,从荀子的解读内涵出发,挖掘这个词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支撑作用;解读《蜀道难》一文就可以抓住“西”字来探讨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给学生讲清“为何是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就需要老师有通透的学科知识,更要有细化文本的意识。因为教学生亲近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有责任地走进文本,亲近文本,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回归文本
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回归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布
局和主要内容,设置好主问题。文本是整体,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和阅读,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本,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从整个文本阅读,切忌零敲碎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除了整体把握文本以外,还要有细微处的关注,更要深层次的解读,由浅层阅读向深层阅读过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挖掘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由此设置好能带动全篇的主问题。
3.树立文本阅读的主体观念
文本阅读应该成为阅读主体的生命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用自己或是他人的阅读结论去影响和限制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所以,一篇优秀的文章学生在阅读之后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即学生是带着自己生命的体验去感悟的,会形成学生的文本,里面有“我”的审美体验及思维方式,还有人生的阅历,教师只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帮学生阅读、帮学生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所以课堂的安静并不代表学生不会,也
许是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正深度思考,正在用自我的认识与深度对话、与作者的深度对话,正在形成教材文本基础上的自我文本。因此,教师要有文本阅读的主体意识,眼中要有学生,而不是只有自己。
4.采取适宜的阅读策略——改变文本阅读的对话方式
不同文本有不同的体式、风格,因而我们的对话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与文学语言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多元的角度,也必定是因人而异,不能是万众归一式的阅读策略,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以自己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感悟能力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与科学语言文本对话,要尽可能趋近文本作者的原意。因为,亲近文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生命线。
(作者单位 宁夏育才中学)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