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猪吹上天的风

2014-04-29 00:00:00
互联网周刊 2014年24期

雷军说过,如果处于时代的风口,猪都能飞上天。我们这个时代,可以把“小混混”(马云自称)吹上首富之云的那股天势,到底是什么呢?12月7日,我在2014年中国技术经济论坛上,做了一个《互联网的三个技术经济魔术》的主题发言,宣称我找到了风源,它就是Variety。

Variety有技术和经济两重含义,技术上指的化解多样性(Diversity)的能力,大数据3V中形容非结构化数据的那个V,就是Variety,意思是信息技术长于轻松化解复杂性;经济上的Variety指的品种,它是差异性(Difference)的度量单位,差异性一旦成本经济,利润就会直线上升。技术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力这个风,如何把经济这头猪吹上天的科学;而互联网从技术(风)到经济(猪)转化的“魔术”,就是靠Variety这个技术发动机,把经济中专管财富升级的Variety变得经济的传导机制。

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一、 Variety在技术上是否经济,二、 Variety为何在产权上经济,三、 Variety何时胜过最优化。分别从数学上解析了互联网的发动机原理。为了通俗,以下略过数学,分别改个标题,直接讲故事。

一、多样性——风的故事

互联网技术的专长,用一个词集中概括,可以用Variety来概括。Variety不光对应非结构化数据;相反,非结构数据倒是体现了所有互联网技术的Variety共性。互联网技术是一种专门化解复杂性的技术。节点越多越复杂,数据越多越复杂,人脑算不过来,电脑来算,网络来算,就轻松了。

复杂性只是技术问题,复杂性经济不经济才是技术经济问题。我提出一条技术经济标准:凡是越复杂,成本越低,叫灵活(SMART,又称智慧);凡是越复杂,成本越高,叫迟钝(又称工业病)。

互联网的第一个技术经济魔术是指,它变Variety成本不经济,为Variety成本经济。变这个戏法的关键是,把固定成本(平台)与可变成本(APP)切开后,用API联接起来,前者免费,而后者收费。如QQ免费,道具收费。

Variety成本变得经济的原理是,由于平台固定成本免费,每一个Variety(品种)上均摊的固定成本,随Variety量的增加而递减。技术经济学上的要点在于,从现有经济学隐含的范围不经济,转向基于Variety的范围经济。

二、多样性——猪的故事

进一步深入到技术经济学中经济学的制度那部分机理来看,猪是怎么飞起来的呢?

我解析了互联网的第二个魔术。这里说的魔术是指悖论,即对常理的颠覆。常理是资本专用性,颠覆后就变成资本分享性。COPY分享是互联网的技术特性(风的特性),一旦吹到资本这头猪上,意味着资本可以大量复制。比如,马云把比特的商铺、柜台,上千万地COPY给网商,就好比开着资本复印机,在同不可COPY的实体店铺比谁营业面积大。

比特和原子的区别,是技术(风)的区别,资本是否可复制,是经济(猪)的区别。实体企业与网络企业的竞争,就成为不可复制资本的企业与可复制资本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我戏称,马云就是一个美联储,他比办美联储还省事,直接“印”资本。实体经济败在这里。

猪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头猪的名字叫所有权,小名产权。在COPY之风的吹动下,所有权发生了支配权与使用权的核裂变。支配权相当于行驶本,归属但不一定利用;使用权相当于驾驶本,利用但不一定归属,是两种相反权力。如果资本不可COPY,支配权与使用权的收益完全相等;但如果资本可以COPY,使用权收益会倍增于支配权,租远比买合算。这就是互联网兴起“以租代买”(Airbnb模式)的原因。我形容,房子不可COPY,自住与租出收益相等;但如果房子可以COPY,当然应COPY出73套,自住一套,租出72套,向72家房客收租。这种模式就是苹果商店模式。房子支配权对应STROE,租客使用权对应APP。

我比较了马云和毛泽东的区别,同是“打土豪分田地”(为劳动者提供生产资料),毛泽东提供的是不可COPY的生产资料,马云提供的是可COPY的生产资料。作为猪的Variety,就是劳动者(又称APP开发者)。如果能免费提供固定成本(即生产资料),猪当然合算了,因为他们可以变轻重资产一起运作为轻资产运作。互联网把这套机制叫“云”。云的意义就是生产资料(支配权)不收费,按使用权来收费。如PaaS的意思,就是平台(相当于厂房)不收费,按服务(即使用权)收费。

里夫金称这种机制为“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变”。他认为,资本按现在速度COPY下去,大约30-50年,资本主义的主要制度资源——资本——将流光,资本地位将随稀缺性流失而同步下降。资本将无法“主义”下去。兴起的赢家将是Variety,因为Variety这些智猪最大优势是不怕COPY(因为一人一个样,COPY也没用)。最后,云彩上将飘满了猪。

三、《多样性》——中信为什么不翻译这本书?

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而没有被中信出版社翻译的前沿名著,应该首推《多样性》这本书。

密歇根大学教授Scott E. Page在2007年出版的《多样性:差异性如何塑造更好的组织、公司、学校和社会》(The Difference: How the Power of Diversity Creates Better Groups, Firms, Schools and Societies)中,用数学模型和案例展示了多样性是如何产生活力,从而胜过最优的。这打中了整个经济学的要害。

《多样性》这本书之所以超过《21世纪资本论》和《零边际成本社会》,在于它进到了这个时代风暴的核心,而且给出了把猪吹上天的真正出口。经济学围绕利益争论的核心是什么?表层争论的是,要重资本(精英)还是要重劳动(草根);但对应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真理”,是最优优先,还是多样性优先。在极端情况下,最优是指多样性不经济(否定个性化,主张同质化),多样性是指最优不经济(主张个性化,否定同质化)。它关系物质驱动还是创新驱动的深层道理。

实践检验真理,互联网这场大风一来,变出了第三个更惊人的技术经济魔术:在超过人算的复杂性条件下,多样性将战胜最优,傻瓜将战胜聪明人,臭皮匠将战胜诸葛亮。这就是《多样性》得出的结论。大风的出口是Variety,而不是数量最优。

《21世纪资本论》和《零边际成本社会》只是说了为什么资本(精英)地位应下降,但没有正面指出劳动(草根、知本家)地位为什么要上升,出路何在。没有说清为什么大风吹上天的应该是猪(CROWD、草根),而不是其它什么动物(如精英)。而《多样性》正面揭示了草根群体(“不靠神仙皇帝”)靠什么比较优势来活这个更关键的问题。

一般思维以为劳动者地位上升,要靠夺取资本,并变得和资本一样,也走上追求同质化最优的道路。但《多样性》却指出了相反的可能:作为分布式节点的草根大众,应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去中心化的多样性的天然优势。Page教授在书中,用“集体智能”解释为什么群体常常胜过专家。因为群体具有多样化优势,专家(能人)却是“一群同质化的群体”。也就是说,臭皮匠如果跟诸葛亮比最优,一定失败;而诸葛亮如果跟臭皮匠比多样化,一定失败。

Page教授最关键的发现是,何时中心化的精英胜,何时去中心化的草根胜。臭皮匠与诸葛亮竞争,胜负不取于他们本身,而取决于条件是否匹配。界限在于复杂性尺度,当系统的复杂性不高,在人算算得清的水准下,精英(资本)稳胜;在复杂性过高(如混沌系统),人算算不清的条件下,草根(劳动)稳胜。这是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就是因为diversity可以斗败上帝,进化成功。可见草根身上天然具有一种比精英更强的能力,只是他们能力发挥所需的超复杂条件,从没有成为真实的经济条件。正好,互联网进入超复杂经济区间。他们只欠缺一股叫大数据和个性化的大风。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股风,现在来了,它叫Var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