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能安装这个东西?”
“不是,你别多想,我只是拿来测试用的”
“”
近来为了体验对比陌陌和Tinder,在手机上安装了这两款应用,女朋友发现后立即劈头盖脸,一顿伦理道德的批判(当然,她并不知道Tinder)。苦口婆心地解释了半天才算平息她的怒气。真的,我只是拿来对比用的。
真的是这样吗?
这或许也反映了此类社交产品所遇到的瓶颈。我女朋友对于科技行业的了解不比一般人多。所以,从她的反应中我们可以间接的看出普通受众对于该产品的理解。这已经形成了一种stereotype,寻花觅柳者屡试不爽,但在洁身自好者的眼里,它无异于和谐社会的毒瘤,幸福家庭的杀手。
陌陌的一亿用户
当我们开始对陌陌有些淡忘的时候,在马年年初,它突然宣布用户破亿的消息。许多人甚至会有些疑问,这公司怎么还活着?而事实是,它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如鱼得水。正所谓,“宅男不息,陌陌不死。”在东莞扫黄,搞得鸡犬不宁,人人自危的当下,陌陌作为一款祖上成分暧昧不清的产品,再次成为互联网讨论的热门话题,显得颇有些突兀和讽刺。与此同时,陌陌也在努力去除约炮神器的标签,与社会主义主流舆论导向出奇地一致。
然而,脱下的衣服真的能穿回去吗?或者说,还有穿回去的必要吗?(请诸位娱乐圈人士不要对号入座)
打开陌陌之后,各种裸露直白的图片和个人说明,同时夹杂着两性广告,直刺激人的荷尔蒙飙升,其定位和目标人群昭然若揭。不同于腾讯系的熟人社交,陌陌如其名,主打陌生人社交,这样一来,人与人的沟通少了许多道德和心理上的约束和牵绊,对于各自的目的可以说是心知肚明,有猎艳心态的尽是一副饥渴难耐的嘴脸,真心交友的则会贴上非诚勿扰的标签(不排除这只是一种以退为进、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策略)。这也是其得以在腾讯阴影之下发展壮大的原因。然而,如今它想要褪去产品中的性暗示,并通过手机号注册和黑名单举报等方式,加强用户管理,轻则禁言,重则封号。在政治高压的倒逼之下,精力旺盛的欲女宅男本打算放弃线下,转战线上,用互联网思维演绎另一场神不知鬼不觉的风花雪月。陌陌,你不会连这个机会也不给吧?
上面这些话,半是戏言,半是梦呓,君权当开胃菜。陌生人社交的魅力在于人们可以脱下伪装,或是戴上另外一副面具,探索生活圈之外的可能性。陌陌会推荐附近的人或群组,同时还会推荐附近的活动,而后者也是其生财致富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陌陌还通过付费会员、游戏和表情贴纸的方式进行营利。于是有用户表示:“买了陌陌会员,看到的mm立刻不一样了。盈利模式秒懂。”虽然这些增值服务已推出有些时日了,但其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根据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等,对用户进行细分,定向推送和介绍与此相关的附近人、群组和活动,而非现在鱼龙混杂,一窝蜂地推荐。当对话双方需要线下见面时,适时的推送附近的咖啡馆、酒吧、餐馆,甚至快捷酒店等,并提供简单的预定功能。这不失为LBS和O2O相结合的上上之选。年轻的妈妈、假期周末无人陪伴的独生子女、身在异乡的年轻人,甚至是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都可以借此找到趣味相投之人。
拜读了陌陌科技的用户协议,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任何性和性暗示内容”排在了用户禁止传播内容的首位。当然,任何网络服务提供者均会有此类规定,但在陌陌的服务条款中看到这一项,总会有种贼喊捉贼,此地无“淫”三百两的感觉。在看了陌陌CEO唐岩的谈话后,我发现,其实陌陌是被它的用户绑架了,最终导致尾大不掉,或者说是我们眼光狭隘,只是用下体思考的动物。陌生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可能,始于性,但不一定止于性。
其实,陌陌不必刻意去掉世俗人眼中的标签,因为这无异于对自己的否认。陌生人社交,或者说,认识你周围的人,也许正应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想一想,QQ好友中有多少人已经天各一方,多年未见,早已经视若无睹了。随着升学、工作等原因,人们游走于不同的城市,熟悉的变得陌生,陌生的变得熟悉,于是,你甚至会感觉,楼下超市的收银员都比所谓的老同学更加亲切。陌生人社交已然成为一种刚性需求,无论你承认与否。固守着原有的关系网并不会显得你有多么念旧和纯情,那只能说明你不够勇敢,甚至不思进取。虽然陌陌还做得不够好,但毕竟大家也算是抱团取暖,各取所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绵绵数日的阴霾,拥挤不堪的地铁和公交车,整个城市陌生得让人想哭,寂寞如影随形。而擦肩而过的路人投来的一抹微笑却会让你感觉如此温暖和美好。这便是生活中的可能,而陌陌这一类社交工具,让这种可能有了机会转化为现实。或许在登录之后你会发现,朝你微笑的那个人其实就在你的附近。
Just say hello.
Tinder与索契冬奥会
Tinder同样被称为美国的约炮神器。比之于陌陌对于该雅号避之唯恐不及的狼狈相,Tinder则更加坦荡释然。这或许跟国外的性开放文化有关。当欧美国家进行性解放运动的时候,中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另外一场革命,只不过意义和性质截然不同。时下,东莞扫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索契的某个村子里却是酣战不止。冬奥会开始之前,新西兰女运动员Rebecca Torr发了一条如饥似渴的Twitter,公然征召Tinder炮友,之后被索契奥运会官方报刊阴差阳错的推上了头条。于是,Rebecca名声大噪,Tinder的风头也一时无两,而官方公布称索契的Tinder用户增长率高达400%。
然而,比较讽刺的是,Tinder是真的火了,而Rebecca则连决赛都没进,不知是否因为使用Tinder太过频繁,影响了比赛的发挥。
Tinder在冬奥会的火爆是有原因的。一直以来,奥运会都是各国优秀运动员交流的平台,一群精力旺盛的俊男靓女聚集在一个小村落里,不生出点什么倒显得不正常了。Tinder正是满足了这一点,外加一批来自其大本营美国的忠实用户,如Jamie Anderson、Gus Kenworthy等运动员的力捧,想不火都很难。
虽然同样定位于陌生人社交,但Tinder与Facebook账户绑定,这也就意味着寄望跨国交流的国人可以死了这个念想了。它会每天推送4个附近的人,你可以选择喜欢或是跳过,只有当双方均对对方点赞时,两人才可以开始对话,也就是说交友仅限两情相悦。同时,只有当对方也将你标注为喜欢时,她(他)才会知道你也喜欢她,这样避免了被人拒绝的尴尬,提高了速配的成功率。而这一指标正是Tinder官方宣传的重点。
Tinder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并借索契冬奥会之风赢得全球的关注,于是CEO Sean Tad有了更大的野心,表示将不断开拓更多的市场,并准备在近期推出新的业务或产品。此外,Rad谈到,Tinder不再仅仅是一款约会软件,18至24岁年龄段的用户所占的比例已经降至50%,其他年龄段的用户数量正在稳步上升,它更多的是搭建人与人交流的桥梁,让陌生的人变得熟悉,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约会也好,交友也罢。这便是Tinder的坦荡释然之处。此外,从他的言语中可以推断出,Tinder的业务和定位将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整。
另外有传言,Tinder将进军中国,并在寻求社交网络合作伙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Facebook这张网是没法继续使用了。那么,它可能的合作伙伴会是谁呢?你可能会说,除了腾讯还有谁?于是,结论也就出来了,Tinder进军中国的可能性很小,首先,一不小心便会碰到政策红线,毕竟牵线和约炮仅有一尺之遥。虽说陌陌也是在这一灰色地带游走,但它一直在尝试转变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其次,腾讯跟Tinder合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按照它一贯的作风,如果真有利可图,它会自己开发,更何况它为了避免沦为约炮工具,已然弱化了微信的附近人功能。总而言之,Tinder入华,基本没戏。
所以,成立于2012年9月的Tinder应当着眼于更大的全球市场,而非中国这一油盐不进,雁过无声的封闭圈子。或许,冬奥会过后,Tinder该开始准备在2014年世界杯的宣传工作了,毕竟足球与性像是孪生兄弟,共生共荣。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陌陌和Tinder,一中一美,两家公司在初始阶段吸引了大批18到24岁的年轻人,然而当这些人成家之后呢?如何增强用户黏度,保持用户的活跃度?它们似乎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采取措施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并试图进行业务拓展和转型。业务拓展无可厚非,公司非慈善机构,都要盈利,但若要转型,恐怕仍需三思。熟人社交有Facebook和腾讯两大拦路虎,陌生人社交才是陌陌们该存在的地方。况且,Tinder现在还在使用Facebook的用户数据。无论公司业务如何调整,它们的共同目的都应该集中在尽可能的方便陌生人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