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跨产业合作与竞争趋势

2014-04-29 00:00:00刘波成
互联网周刊 2014年9期

3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一家格调优雅的西餐厅,《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与IBM大中华区副总裁俞伟在不预设前提的场景中,以互联网视域下的跨产业合作与竞争趋势为主题展开跨界沟通和交流。双方谈论的话题,并未拘泥于互联网内部,而是从互联网思维谈到运营中心、从信息对称谈到行业壁垒、从运营商困局谈到媒体生态变革,涉及信息产业趋势、电信运营商产业等跨行业领域的未来前景。

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两位业内专家对互联网产业的现状及未来,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和解读。

产业未来:跨界合作与竞争是主流

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未来走向,《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首先开门见山地做出了一个肯定预测,“未来的各行各业,都将无一例外地成为互联网企业。在企业发展中,互联网将不再只是简单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商业大趋势。”

之后,姜奇平对互联网如何改变传统产业进行了分析,“互联网及数字化的产业趋势,带来了新的信息秩序。随着传统行业所依赖的信息不对称“红利”将尽,未来的传统行业,价值源泉将转向信息对称,而互联网的终极追求本身就是信息对称。那么,互联网来了,传统行业今后该怎么办?各行各业未来都将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要去哪儿?互联网行业将向着透明化转变,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渗透在各行各业之中,各行各业间的跨界合作及竞争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

IDC:大数据与云成为核心趋势

作为互联网服务的基础,IDC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作用不可小觑。在谈到IDC在这一变革中产生的作用,姜奇平认为,“IBM其实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会。IDC原来都是关着门搞,电信IDC、第三方IDC等等,都是如此。随着互联网向各行各业的渗透,跨行业的竞争趋势加速,IDC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面临变革,传统企业会求助于像IBM这样的企业,来帮他们渡过难关。”

对于IDC在变革中的作用,IBM大中华区总裁俞伟表示,“过去的企业都将IDC作为成本运营,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云化,数据业务逐渐成为各大运营企业的主营业务。当各行各业都以数据作为主营业务时,IDC就会成为业务运营的焦点。”

数据成为主营业务,将导致信息进一步对称化,数据也将变得更加公开与透明,这让传统IDC的业务形式面临变革。随着各种行业信息不断数据化,也将带来行业级的大数据浪潮。“如何有效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共享与安全?”将成为企业的核心问题。

关于大数据的业务模式,俞伟将其内涵分为三层。第一层,行业信息的全面数据化,可以说,拥有数据源的行业,都应包含在其中,如银行、零售业、电信、证券、保险等。第二是大数据工具的运用,如IBM的SPSS,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处理工具,让大数据的价值显现出来。第三,行业模版的开发。行业模版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进行培养和维护,以应对行业在任何时候发生的变异情况,如建筑物拆迁后、道路规划改变后,所有的资源都需要进行重新整合。

俞伟认为,在大数据趋势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资源、业务和流程都要向云端平台迁移,并且这个平台上要有与企业相关的全部数据的记录。大数据首要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过去的采样数据,而是全部数据。它主要追求的也不再是准确性,而是追求数据服务的差异化,用大数据的专业语言说,就是寻找相关性。他接着举例说,如果我刚买了车,紧接着又接到几个卖车广告,这完全是浪费。这个时候,车主最需要的可能是洗车场、车上娱乐、车体装修等服务的广告,这就需要大数据技术的相关性分析给予支持。

IBM:坚持开放与深入的技术合作

鉴于市场对相关性服务的需求,IBM现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卖设备,而是进行一些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做一些前瞻性的探索,以客户为核心,将服务的聚焦在产品体验上。俞伟介绍称,IBM最近买进了一家新的公司TNF,就是一家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公司。大数据需要用到一些硬件的技术,但这并不是重点。相比较之下,大数据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全面清洗,以形成比较成熟的、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据资源。

俞伟认为,大数据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时性,IBM开发的大数据模版,能够去粗取精,实时性地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在IBM的整个设计中,会将整个数据分析的模版内置在芯片中,通过修改芯片的处理方式,在从网络抽取数据的那一瞬间,直接就只抽所需要的数据资源。这种大数据解决方案,将解决传统运营过程中的滞后性问题,实现业务层面的即时互动、实时分析和个性化解决。

听罢俞伟对大数据的观点阐述,姜奇平表示,大数据未来将带动企业转型,不仅是业务层面,而且是产业层面的转型,即业态性质将发生质的变化。数据在所有业务中,将成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成为其主要的创收业务。不过,他也表示,这个过程将很漫长。对于大数据,姜奇平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将大数据比作“客户读心术”,认为现在缺少的其实是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什么资源都过剩的情况下,要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数据,不进行开放和深入的技术合作是不行的。

对此,俞伟做出肯定的结论,他认为“当下,大数据的趋势已经明确。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打破产业壁垒,借助IDC实现云端数据的有效流动与深度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中心的作用最为突出。对于数据中心的建设问题,IBM已经有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技术深化转型的时代,运营商需要更加重视数据中心的突出作用,”俞伟认为,“运营商要实现转型,关键在于改变观察信息的视角。信息产业目前正面临颠覆性变革,正在从语音、交换机时代转向数据和数据中心时代。未来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需要深入理解SDX(软件定义一切)的理念,将视角聚焦在体系转型方面,需要在业务、人员、组织流程以及IT架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升级。”

对于SDX的发展前景,姜奇平补充到,“软件定义一切,未来还将来会出现一种新的情况,结合大数据方面的资源,很可能演化为一种可以自主学习、自我演化的能力,它可以针对具体行业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不用像现在一样,每次都要专门定制一个行业版软件产品,费时又费工。数据中心的未来,就是要让数据服务智能化,能够满足跨部门、跨企业、跨行业的应用需求。目前,运营商所采用的管道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数据商务层面的需求。”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俞伟的肯定,他说,“数据中心必将成为产业主流模式,如果运营商固守老一套思维,必将面临逐步被蚕食的风险。运营商普遍并不重视用户需求,他们不懂得从用户层面去设计产品和服务。大数据主导下的产业趋势,其背后更大的力量,是一个生态链,它不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是各个行业现实综合力量的产物。产业生态链与市场的衔接,比技术更重要,或者相同重要。”

运营商未来:“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

对于“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俞伟阐发了自己的观点:“用户的喜好兴趣,接受服务的质量及满意程度,用户的社交圈子,以及用户的活动地点等,都是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信息,没有这些信息,谈以用户为中心就是‘空中楼阁’。”他表示,“如果做到上述的要点,就像抓住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一样重要。试想运营商如果把千万级甚至亿级手机用户的这些要素都掌握到,数据量就极其大了。如果更进一步,比如实时获得这些数据,还要考虑成本因素,这就需要采用云计算的技术,并运用大数据的分析,再加上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基础,这就是IBM所谈的CAMS,也是目前市场的热点。”

对于运营商目前面临的改革,俞伟表示,“顶层设计与基层执行都很重要。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其实,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大数据战略方向,而且需要运营商层面的顶层执行。运营商需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做好配套开发和建设,需要系统创新思维。这方面,IBM的方案已经走在了运营商的前面,IBM的创新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决策层、组织层和信息层,用跨界的思维发挥业务创新的优势。”

谈到运营商IT业务的如何转型,俞伟表示IBM方面有三层策略。第一层是相关企业的CEO和董事长,要有具体的发展方向,未来要做什么、市场细分是什么、资源配置如何,能否达到目标都要有明确的思路;第二层,俗话说“大动动组织,小动动流程”,在传统运营企业转型过程中,组织和流程要跟进。第三层是IT,即对业务的自动化改造。他通过一座建筑打比方,例如每一块砖的性价比好,并不能代替一座建筑的性价比。

目前,整个IT行业的创新,完全是颠覆性的。现在的趋势是,数据中心业务,将打穿所有行业和所有流程,成为主营业务。虽然运营商的专家系统可以很懂电信,但是在跨行业领域中,运营商需要实现转变,首先要关注各个行业在变革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经验,采用开放的心态去改变。俞伟认为,传统企业是以产品为中心,而互联网企业是以体验为中心,体验将是传统企业转变的一个必然方向。在这方面,俞伟举了一个例子,“IBM最近收购了一个小公司,可以从芯片层面对数据筛选,在芯片里置入参数,在放入数据仓库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他认为“这种模式会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第二点,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和营销,都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实时监控市场反馈,给出迅速的解决方案。

“国内电信企业与国外企业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国内电信行业发展太快,国外可能发展了几十年、半个世纪才到今天这种程度,国内可能只用15年,就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 俞伟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让电信企业把所有的聚焦点都放在电信这个层面上,在交换机这个的层面上。与此相应的是电信企业领袖往往是电信背景,比较容易忽略IT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

俞伟指出,ATT、沃达丰、中华电信、香港电信等电信企业都有一支非常强的IT队伍,国内电信企业也应充分重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行动起来。

听罢两位专家的整个谈话,笔者深刻感受到,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互联网的基因将逐步深入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骨髓之中。在互联网的视域下,分析传统产业的竞合关系,将成为企业制定未来商业策略的主流路径。对这一路径趋势的准确把握,则将助力包括运营商在内的传统IT企业,顺利实现跨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