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这块蛋糕,银行吃还是不吃?

2014-04-29 00:00:00吕芹
互联网周刊 2014年9期

银行推进货币基金业务已经不再是新闻,从中小型商业银行到国有大行,一众银行均推出各自的“银行版余额宝”,对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反击。

然而,对于同样承载着互联网金融之梦的P2P网贷,银行的态度却显得犹豫很多,类似于P2P形态的平台掰着手指就能数:有招商银行去年推出的“小企业e家投融资平台”,还有平安集团陆金所,今年年初,中国银行也尝试性地推出了类P2P业务,不过仅仅是在深圳分行。

到目前为止银行P2P都不成气候,但过去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现在小不代表以后不会大,也有不少银行准备进军P2P行业的传闻,其中不乏银行大鳄的身影。

据业内估计,P2P网贷成交额有望从去年底的200亿元剧增至今年底的1000亿元,对于这块大蛋糕,银行是该吃还是不吃,吃了有什么好处,不吃会饿着吗?

银行为什么做P2P

是什么促使银行也投身P2P网贷领域呢?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趋势,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使得银行不能坐视不理,必须积极寻求与之融合的渠道和路径。与其被动抗争,不如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并想方设法在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中不落后。

然而,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互联网金融时仍存在从哪切入、如何布局等一些困惑,特别是对于先行者来说,如何进一步深化、怎样保持领先优势则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目前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探索现状来看,P2P领域仍是一块“处女地”。无论是对于尚没有切入互联网金融的后来者,还是对于需要保持领先优势的先行者,一旦介入P2P领域,就把握住了互联网金融的历史机遇。

做P2P也是银行转型的需要。传统银行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存贷差”,也就是靠吸纳存款和放贷之间的利率差盈利。但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业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而对于渠道、信誉相对较弱、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则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所以,除了靠以利差盈利,银行不得不扩大对资本消耗较小的中间业务。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长期得不到解决,银行通过P2P平台服务这部分小微企业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还能通过提供投资咨询、资信调查、贷后管理、资金结算、担保等服务,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在不占用银行的核心资本的情况下,创造一块增量的中间业务收入。

借助P2P平台,银行可以走得更远。以招行为例,小企业e家已经不能狭义的定义为P2P,除了提供投融资项目,还有商城、商机、社区几个版块,向小企业展示了一个集销售推广、供求信息撮合、在线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同时,平台积累的数据反过来又将成为企业从银行贷款、银行P2P融资的重要参考数据。

P2P的核心是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有效识别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判断其违约成本。商业银行在资本、品牌、客户基础、管理基础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凭借多年积累的线下信贷调查经验和风控经验,在风险管理上面,银行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大数据方面银行也有其天然优势。银行不仅拥有所有客户的账户和资金收付交易等结构化数据,还拥有客服音频、网点视频、网上银行记录、电子商城记录等非结构化数据。银行也有数据挖掘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般都设立了多个数据开发中心,拥有庞大的信息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团队。有了海量数据的积累和精确的挖掘分析作为基础,借助大数据进行征信评估就不再是梦想。

银行为什么不做P2P

银行对待P2P态度不那么积极,原因有很多。

银行纷纷上马货币基金是因为与其让其他渠道抢走客户,导致银行吸储变少,银行更愿意自己着手该业务。相比之下,P2P对银行的威胁并没有那么严重,毕竟P2P面对的都是小微企业或者个人,这部分业务和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客户重合度不大,银行不做也暂时不会对自己的业务有太大的影响。

相反,银行开卖P2P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吸储。P2P类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给的利率是10-12%左右,即使银行系的P2P产品要低于这个水平,但也远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以这个利率来卖P2P产品,那相信一定有部分存款人去认购,这样就会影响到银行自身储蓄,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会受到冲击,也没有利差可赚。

银行不做P2P,风险是其中最大的问题。贷款就会有坏账,P2P势必会有无法偿还的不良贷款。去银行投资P2P的用户能获得高收益,也就意味着他必须承担相应的高风险。但是,就和银行卖理财产品一样,P2P类的产品通过银行来卖,银行相当于隐性的做了信誉担保。有一部分客户或许受到高收益和银行的正面形象的影响,而购买P2P产品,对P2P其中的风险并不太清楚。

所以,一旦发生风险,银行可能会面临优质客户的流失,银行并不是唯一的受益人,却需要承担全部责任,违背了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相一致的原则。

这样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银行在P2P平台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纯平台,还是平台加担保方?

但事实上,无论银行是扮演哪一种角色,一旦风险爆发,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平台不对借款人行为进行担保的话,就必然使得平台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风险认定,这种风险认定除了信息审核,还有一种将自身信用加入的评价机制,一旦评价机制出现问题,受损的并不是出资人,而是平台自身。

于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既然出了问题都要兜底,为何不自己放贷款,而是要把如此高的收益率让渡出去?P2P主要解决了资金来源和成本问题,虽然银行也受制于这两个问题但体制内能够找到更方便快捷低廉的解决办法。

目前,招商银行的做法是仅仅作为信息提供方,根据尽职调查结果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但而不对融资项目、融资人归还资金本息承担担保或保证责任。

平安集团的子公司陆金所在交易过程中引入平安集团旗下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对于借款出现逾期,提供全额代偿,目前陆金所坏账率为千分之九,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总结

目前国务院已经明确由银监会牵头P2P行业的监管,传统银行业加入P2P,毫无疑问会加快监管出台规范的进程。

试水P2P,可以视作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和探索转型之路上的一种创新。在银行追赶和打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争中,P2P有望成为急先锋,这对于整个P2P行业来说是件好事,但是,这可能会加剧传统P2P平台的倒闭。